2017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
2017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一)
[定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
[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
[問題]
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去有針對性地解決。
[措施]
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2017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二)
2017年1月,有記者從北京市急救中心獲悉,為確保市民不被“山寨救護車”所誤,北京急救中心在官方網站等平臺上開設專門模塊,方便市民分辨救護車真偽,目前全市120救護車信息均已納入平臺。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劉紅梅透露,未來平臺將納入全國120急救車信息(1月2日《新京報》)。
綜合分析
山寨救護車參與急救服務,且生意火爆,并非北京獨有的現象,幾乎遍及全國。山寨救護車屢禁不絕,依然猖獗,或許也表明,其頑強生命力背后,必然有足夠的利益驅動以及監管的缺位。如此語境下,北京率先將120救護車納入查偽系統,并對救護車外觀標識、證件、設備、票據等進行統一規范,方便市民查偽和投訴,具有樣本意義。
山寨救護車收費過高還在其次,關鍵是設備簡陋,救護不專業,沒有制度約束和安全保障,存在諸多致命弊端。再者,山寨救護車承載太多的利益糾葛,一旦上路運營,就改變了救護車向社會提供公共急救服務的屬性,使其變成了一樁買賣。既然急救服務成了一樁買賣,就會以逐利為主要目的,甚至“要錢不要命”,讓急救服務失去了人性溫度,勢必與公共利益背道而馳。可見,北京建立救護車查偽系統,積累經驗后將覆蓋全國,如果各地執行有力,那么山寨救護車將會無處遁形。
然而,必須正視的是,盡管各地均對急救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包括硬件、人員配置、出診時間、收費標準等。但是,目前我國城市120急救模式仍按1984年制定的“每5萬人一輛救護車”標準設置,救護車和急救人員都不能滿足需求,不僅造成“物以稀為貴”,而且讓山寨救護車乘虛而入,與急救中心、醫院進行幕后交易。雖然救護車收費標準經物價部門核定,有關方面一再強調急救服務的公益性,但山寨救護車游離在監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價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醫院或急救中心重利益、輕監管,當甩手掌柜,甚至為了斂財,不惜將危重病人“倒賣”給山寨救護車,更是讓急救服務駛進了“要錢不要命”的歧途。
對策措施
規范救護車,去偽更要存真,要打假也要增量。治理山寨黑救護車、查處相關醫院或急救中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山寨救護車如此猖獗,顯然不能僅僅寄望于市民監督和有關部門的治理,只要利潤空間依然巨大,逐利沖動就不會自動消失。因此,應建立和完善非營利性的120救護體系,政府加大財力、人力、物力投入,還120急救服務公益本質,這才是醫療保障體系發展進步的主要路徑,也是山寨救護車被市場淘汰,并最終退出的治本之策。
2017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三)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意見》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中國目前存在的復雜水問題以及維護河湖健康的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性創新。河長制是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深度分析
[重要性]
中國江河湖泊眾多、水系發達,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條,總長度達150.85萬公里;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個,湖泊水面總面積7.8萬平方公里。
這樣的自然環境稟賦,是這塊古老的土地養育了如此眾多人口的自然根據。河湖管理保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作為一種自然環境稟賦,河湖并非大自然賞賜給這塊土地上的一代人、兩代人或幾代人的,而是世世代代生存于此的人們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建基于其上的國家和社會可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剛性基礎。這也意味著,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代人留下的河湖資源,都應該處于足以保證其后的世代子孫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適用”狀況。
[現狀問題]
最近幾十年,中國河湖水體的狀況已經惡化到威脅人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程度。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據分布在全國的967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水質監測結果,中國河湖的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26.7%和8.8%;62個重點湖泊(水庫)中,Ⅳ類—Ⅴ類和劣Ⅴ類分別占22.58%和8.1%,以致“牛奶河”“醬油河”“油畫河”成了眾多河湖的代名詞。中國“存量”河湖的現狀,不僅不能滿足代際公平的起碼要求,也直接威脅當下人們的生存。
最近幾年,水危機頻頻出現在歷史上湖清水秀、魚肥米香的地方。人們開始正視和認識河湖管理保護的現狀。從治理淮河污染開始,各級政府在水治理上逐漸加大力度,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從實際效果看,河湖管理保護水平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近些年,許多地方的河湖環境持續惡化,更說明河湖管理保護存在許多制度上的梗阻。
一直以來,河湖污染治理用“九龍治水”形容一點不為過。它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就以本地的河湖污染治理為例,如工業污染歸環保局、河道保潔歸市政園林、生活污水處理又歸水務局……等等如是。由于各自為政,這些部門較難做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治理,雖然各職能部門都認為自己有責,但不是全責,如果對此協調不夠,則治理很難有成效;假以再加上跨行政區域的河湖管理,那么更是千頭萬緒,就算本區域加大治理,而沒有進行聯防聯控、綜合施治,那么單打獨斗的效果可謂是“捉襟見肘”.
[意義]
第一,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江河湖泊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提出明確要求。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是生態系統和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把河湖管理保護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河長制,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二,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多次強調,當前我國水安全呈現出新老問題相互交織的嚴峻形勢,特別是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愈加突出。河湖水系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新老水問題體現最為集中的區域。近年來各地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河湖治理、管理和保護,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但河湖管理保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一些河流特別是北方河流開發利用已接近甚至超出水環境承載能力,導致河道干涸、湖泊萎縮,生態功能明顯下降;一些地區廢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超出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水環境狀況堪憂;一些地方侵占河道、圍墾湖泊、超標排污、非法采砂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河湖防洪、供水、航運、生態等功能發揮。解決這些問題,亟須大力推行河長制,推進河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第三,全面推行河長制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深刻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要求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河湖管理是水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些地區先行先試,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已有8個省、直轄市全面推行河長制,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部分市縣或流域水系實行了河長制。這些地方在推行河長制方面普遍實行黨政主導、高位推動、部門聯動、責任追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實踐證明,維護河湖生命健康、保障國家水安全,需要大力推行河長制,積極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作用,明確責任分工、強化統籌協調,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河湖生態新格局。
[參考對策]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強化組織領導、宣傳發動和監督考核,廣泛匯聚全社會力量,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第一,狠抓責任落實。各地要按照《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抓緊編制符合實際的實施方案,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擔任總河長,省、市、縣、鄉要分級分段設立河長。各級河長要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履行好組織領導職責,協調解決河湖管理保護重大問題,對跨行政區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責任,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實行聯防聯控。
第二,強化部門聯動。河湖管理保護涉及水利、環保、發展改革、財政、國土、交通、住建、農業、衛生、林業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要在河長的組織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調聯動,依法履行河湖管理保護的相關職責。各級水利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在認真做好河長制有關工作的同時,要切實強化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調度、水資源配置和水量調度等工作。
第三,構建長效機制。因地制宜設置河長制辦公室,建立河長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定期通報河湖管理保護情況,協調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河長制實施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察。健全涉河建設項目管理、水域和岸線保護、河湖采砂管理、水域占用補償和岸線有償使用等制度,構建河湖管護長效機制。
第四,加強依法監管。健全河湖管理特別是流域管理法規制度,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部門聯合執法機制,落實河湖管理保護執法監管的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依法強化河湖管理保護監管。強化河湖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切實維護良好的河湖管理秩序。
第五,嚴格考核問責。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縣級及以上河長負責對相應河湖下一級河長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第六,引導公眾參與。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臺,公告河長名單,通過設立河長公示牌、聘請社會監督員等方式,對河湖管理保護效果進行監督。加大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提高社會公眾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看過“2017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