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范文精選
公務員申論考試范文篇一:
堅持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并重。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從屬于經濟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有其必要性,但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的新發展階段,則應從城市規劃環節開始就牢牢堅持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并重,特別是處理好城市建設與自然、經濟、 歷史傳承之間的關系,讓城市有活力、有文化、有魅力。從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出現生態問題的癥結在于城市沒有實現綠色發展,也就談不上美好生活。從城市與經濟的關系來看,城市是區域經濟的龍頭,應著力提升競爭力,實現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從城市與歷史文化的關系來看,城市應成為文化傳承發展的平 臺和人們有歸屬感、自豪感的棲息地,尊重歷史傳承,促進社會進步,讓城市魅力不斷增值。
建設安全宜居的“彈性城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基本前提是安全。由 于人口密度大、設施和功能集中,城市運行機能比較脆弱,發生災害時受到的損失更大。我國大多數城市是按照工業化模式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集中,增加了城市面臨的風險。建設“彈性城市”,是解除城市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徑。所謂彈性,是指有較強的消化吸收外界干擾的能力,并且遭遇災害后能夠快速恢復原有的結構、特征和功能。分布式的能源、通訊、垃圾與污水處理系統等,是彈性城市的特征之一,也是進入生態文明階段城市建設的趨勢。
以新發展理念提升城市吸引力。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發展新階段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引。哪 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好、宜居性好、包容性好,哪個城市就能吸引人才。能夠吸引人才的城市,科技、資金、信息等也會隨之而來。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開放創新、包容共享的宜居城市,有利于更好集聚人才和激發人的創造性。拿農民工市民化來說,應努力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讓農民工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待 遇,做好農民工社保轉移接續工作,促進機會均等,提高城市的流動性和包容性。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國 際上可持續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大中小城市基本呈正態分布,而且分工明確:超大規模城市集聚國際高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商品交換;一般 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集聚區域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和商品交換;小城市則集聚周邊農村生產要素,成為農民、農業的服務基地。城市的規模不同,功能定位就不同。完善城市功能,既要找準城市各自發展定位,又要提升協同發展能力。不應把城市建設片面理解為城市規模擴大,而應通過建設宜居宜業條件更好的中 小城市和小城鎮來疏解超大城市的人口與功能,緩解城市病。城市發展方向應由做大轉向做精、由擴容轉向提質,持續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服務功能和綜合競爭力。
公務員申論考試范文篇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禮記》中便說道:“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個家庭里洋溢著仁德、禮讓之風,那么一個國家就會興起仁德、禮讓之風。可見家風對一個國家的影響。何以如此?家風的形成與延續,不僅會影響個人的一生,還與社會的風氣息息相關,往深處說更是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此所謂“一家筑一國”。
一家筑一國,因為家風會影響個人的一生。家風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是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倫理。錢氏家訓要求子孫從家庭責任走向社會責任,于是錢氏家族走出了錢穆、錢鍾書、錢學森等上百位重量級的各界精英。國之棟梁出于家之苗圃,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向好,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社會文明進步才有源源不斷的推動者與建設者。反之,老人贍養無著、子女教育缺失、親人情感淡漠,不僅與家風不正、家教不嚴直接關聯,而且會對社會風尚、社會環境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一家筑一國,因為家風與社會風氣息息相關。家風雖是一家之風范,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家庭的家風體現著各自的價值追求和傳承;無數個家庭的家風匯聚起來,則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精神狀態。“德孝文化節”上的夸媳婦大賽讓尊老的孝行在鄰里間效仿,激勵更多的家庭見賢思齊;磨刀老人吳錦泉傾其所有的善舉給村里帶來了慈善精神,村民紛紛加入到愛心捐獻中來,成立“錦泉一元愛心社”,“磨刀老人”更被注冊成為江蘇省首個公益商標,感染越來越多的家庭。反之,攀比排場、奢靡浪費、好逸惡勞等惡習不僅導致了道德的滑坡,更加劇了精神的危機。只有家風正,才能不斷激發每個家庭成員在文明風尚拔節中的“潛在力量”,如是,整個社會就可以在小家大家的交相輝映中塑造出時代新風,支撐起淳厚的民風、社風。
一家筑一國,因為家風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傳承至今,為何?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優良的家風傳承著中華民族德行敦厚的文化,優良的家風筑起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個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當人人走出家庭,帶著家的溫暖,裝著家的期盼,懷著家的未來,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才智時,一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民族國家就一定能夠建成。
一家筑一國,一個家庭的風氣正不正,不僅關系到個人榮辱興衰、幸福與否,還直接關系到社會文明程度,更關乎國家的繁榮昌盛。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家風乃吾國之民風,一家筑一國!
公務員申論考試范文篇三:
科技與人性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既彼此對立又相互統一。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火、石器等技術的幫助人類跨出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鐵器等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成為進入封建社會的力證,而互聯網的誕生和普及標志著人類正進入知識時代。
然而科技另一方面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核武器、汽車尾氣等這些科技成果成為懸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科技的進化日新月異,如何舞好科技這把雙刃劍成為當前人類共同的話題。而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技術的理論——“救贖即植根并發育與技術的本質之中”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讓科技與人性真正的結合,讓科技具備人性。
融合民眾精神的科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創新是社會關系發展變革的物質技術力量,并且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動力。從科技的起源來說,科技本身被創造出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比如刀具、斧頭等工具的發明則縮短了人類的勞動時間,這些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從科技的功能來講,科技的使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比如指南針等航海科技促進了人類社會的聯系,深化了各領域的合作,推動了文明的融合,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融合人性是科技發展的宿命。科技本身沒有情感,科技這把劍是好是壞從本質上人類無法控制,但科技元素是向共生性發展的,科技發展、進化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背離這一目的的科技最終被遺棄、被淘汰。比如以前用于農業生產的烈性農藥敵敵畏,由于其對人的生命健康存在嚴重威脅,逐漸被效果更好的產品取代,如今已是少有人問津了。這說明科技一旦背離人性,則必然走向沒落。
然而在當前對科技的使用過程中卻出現了無目的的物質主義,其簡單的將科技與物欲畫上等號,認為科技的發展是擁有汽車、浴缸和其他機械產品。這種主義剝離了科技與人性的關系,將科技當作一種純粹的工具。老子曾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道無情,物極必反。“當發展著的物質科技生產力忽略、脫離民眾精神力的時候,就會喪失它應受人控制為人服務的真正本質,而變成了與人對立的異化力量。”當今社會,多少人成為了科技的努力,低頭族、車奴隨處可見,人在與科技的博弈中喪失了主動地位,被科技所控制。“自強不吸”、“厚德載霧”道出了多少人對于科技發展帶來危害的無奈。
那么在科技日新月異、飛速進化的今天,我們如何避免科技走上人的對立面?則需要我們賦予科技情感,讓其具備人性。一方面我們要加大宣傳,號召民眾正確的認識科技,適度的使用科技,讓科技真正的為人服務;另一方面在知識爆炸時代,在科技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的創新更需要秉承一個原則:科技想要的就是人類想要的,以人自由全面的發展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科技的生命化,已成為現實世界無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將具備人性。”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人與科技最為本質的關系。如果說科技是船,那么人性就是指引船歸航的燈塔、如果說科技是魚,那么人性就是掌控其前進方向的尾鰭、如果說科技是花,那么人性就是這朵花能夠熱烈綻放、灼灼其華的枝頭。唯有讓科技具備人性,科技才能真正踐行其使命,在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
公務員申論考試范文精選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