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務員申論考試優秀范文
吉林公務員申論考試優秀范文篇一:發展公益事業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經費困難,是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方面的最大“絆腳石”。就拿農村教育來說,盡管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這并不足以掩蓋農村教育資金缺口的尷尬問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欠缺,就連“普九”這種理所當然的任務也變得踉踉蹌蹌,農村教育的發展簡直步履維艱。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財政投入比重,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增加鄉村教師等鄉村工作者的學習鍛煉機會,提高福利待遇。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基層干部?;鶎宇I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吉林公務員申論考試優秀范文篇二:助殘與自強
“雖然我們殘疾人身體上有缺陷,但是通過各種幫助和自身努力,殘疾人一定能讓自己的靈魂站起來,一定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句話用平實的語言傳達出殘疾人內心的訴求——殘疾人需要的不僅是能活著,還要有尊嚴、受尊重的活著。而要達成這個目標,就要他助與自助并重,既需要繼續加強助殘工作的開展,也需要殘疾人自強自立,從內至外的轉變。
助殘工作是幫助殘疾人“靈魂站立”的外部條件。近二十年來,我國在助殘工作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圍繞著“助殘日”開展的各類活動,實現了社會對殘疾人從 “醫療模式”向“社會模式”的轉變,引領著社會風尚,成為讓殘疾人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的環境基礎;電子導盲犬的研制,看似只是針對盲人的科技研發邁出的一小步,其實是整個助殘技術研發邁出的一大步,正是一個個“一小步”的積累,成就了改善殘疾人生活的技術條件。如果沒有助殘工作帶來的這些變化,殘疾人將無法跨越與普通人之間的鴻溝,“靈魂站立”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也漸漸認識到,助殘工作不應僅停留在物質或基礎層面,而應向精神層面延伸。我國不斷推進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正是為了保障殘疾人出行的方便,也是為其能平層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條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組織,都將對殘疾人的救助轉向“授人以漁”的方向,為其提供平臺,讓其自力更生,從而獲得尊嚴和尊重。這些助殘工作的轉變超越了對殘疾人生存層面的救助,在努力實現著對殘疾人生活層面以及精神層面的救助。
然而,即便是準備好了物質條件,搞好了環境建設,準備好了就業平臺,也并不是每一個殘疾人都能讓靈魂站立起來。所有的外部環境要產生效果都需要內在的源動力作為催化條件。只有殘疾人自我努力,自立自強,爭做生活的強者,不自怨自艾,通過自己內在的轉化,才能在助殘工作的養分中孕育出獨立而又強大的靈魂。
不懈追求、實現人生理想的盲人教師韓穎,舍身排險、堅持奮戰在國防一線的傷殘軍人張洪峰。因此,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助殘與自強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將使這支力量發展的更加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