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
天津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一
旅游業與文化資源相結合,鑄就旅游產業的品牌優勢。當今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變化,旅游業也進入一個大發展大調整時期,旅游與文化的關聯度、協同性日益增強。適應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新趨勢,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已成為新的重大課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沒有活力,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自成體系,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注重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旅游文化產品,使其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打造若干有影響力的旅游文化活動品牌,既要充分提升現有的旅游交易會的文化內涵,又要重點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國性的精品旅游文化活動。
旅游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創新旅游產業的經營模式。旅游與電子商務結合,是可以以旅游信息庫、電子化商務銀行為基礎,利用最先進的電子手段運作旅游業系統的商務體系,這一創新確立了以信息化帶動旅游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的基本途徑,必須積極推動將電子商務初期成果直接應用于旅游產業要素,使一批旅游企業快速成長,注重運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旅游服務和行業監管水平,積極推進“全國旅游團隊服務管理系統”建設,轉變旅游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服務水平。
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部門,被稱為“永遠的朝陽產業”、“永遠的環保綠色產業”、“國民經濟提升的催化劑”。旅游業為國民經濟的創收、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進入21世紀的中國旅游業,在全球一體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一級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等時代特點的推動下,將更好地實現其與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及電子技術的有效融合,為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天津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二
無名氏賠償難題擊中法律軟肋
無名氏被撞死,找不到家人,死亡賠償金該不該賠?又該交給誰?11月21日,這起發生在四川仁壽的“撞死無名氏賠錢爭議案”有了一審結果:四川省仁壽縣人民法院駁回原告司機訴求,并認定其交納賠償款行為。
盡管此案涉及多個訴訟,交警部門、保險公司、肇事車主各有一套說辭,但肇事車主不可能不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也不可能不需要履行理賠義務,爭議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無名氏被撞死后索賠的權利該由誰來行使。正如律師所言,此類案件在全國均無統一標準和處理方法,且在法律理解和適用上也極具爭議,屬法律漏洞和上下位法強烈沖突的典型案件。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生活中,此類案件并非個例,公開報道甚多。如果從法律上找不到依據,帶來的不只是“撞了白撞”“賠了白賠”的負面爭論,還會給執法司法造成困惑,甚至會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應當擔此重任。畢竟,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已經規定了國家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而財政部、保監會、公安部等五部委頒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第20條規定,救助基金管理機構職責可履行依法追償墊付款的職責;《廣東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也作出了類似規定。
可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6條第1款規定,無名氏被撞身亡,“未經法律授權的機關或者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主張死亡賠償金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里所說的法律授權,應當理解為全國人大及其會立法的法律授權,法規不應在此之列。
然而,無論是法規還是法律,都沒有明確授權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可以直接行使無名氏被撞身亡索賠的權利,只規定了追償權,我國侵權責任法第53條有著明確的規定: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后,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也就是說,如果救助基金管理機構行使追償權,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追償的資金不可高于墊付款,也不可高于法律規定的事故賠償標準;如果沒有墊付資金,其無權直接請求賠償。
撞死無名氏賠償案擊中了法律的軟肋,這一法律規定的盲區應當盡快通過立法加以完善。從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的維度來考量,賦予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是最為合適的解決途徑。一方面,此舉符合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設立的目的,便于一攬子解決無名氏被撞死亡的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賠償款只是交由基金管理機構暫時保管,符合條件的人來認領可依法予以支付,如在超過一定期限后仍然無人來主張權利的,則可直接歸入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承擔其公益救助的使命。如此一來,就可有效解決無名氏被撞死無人主張權利和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來源有限的雙重難題。
天津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三
以道德力量贏得人心
“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在河南考察工作時,鞭策領導干部發揮表率作用、培養人格魅力,在提升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干好工作、當好干部。
滌蕩“四風”、改進作風,已經取得很大成效。無論是八項規定,還是針對公款吃喝、差旅接待、樓堂館所的種種禁令,都為領導干部的行為劃出了一條條底線。“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干部潔身自好、守住底線,是從政興業的立身之本。但是,不觸碰底線僅僅是最低要求,遠非最高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守住底線更應提升高程,讓自己德可為師、行可為范,如所要求的,“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人格魅力影響著執政能力。在一些人眼里,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只要有好看的經濟統計數字就夠了。然而,發展起來之后的中國,矛盾之尖銳、問題之復雜,已遠非經濟發展所能徹底解決。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渴望、社會對政府公信的更高期待,很大程度落到了領導干部這個群體身上,這考驗著執政者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沒有敬民如天、視民如傷、為民奉獻的情懷,再快的發展也邁不過“塔西佗陷阱”,再多的人民幣也擺不平人民的問題,更不用說贏得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對于領導干部決不是一句空話。
領導干部的道德修為,同樣影響著社會風向。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干部也是公眾人物,一言一行,無論是正向激勵還是負面效果,相比普通人都會更大。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創造的不僅是看得見的業績,同樣有看不見的精神,正如《論語》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事靠人為,事在人為。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時時處處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監督,用好選人用人考德這根杠桿,引導黨員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
晚明名臣楊繼盛曾寫詩自況,“飲酒讀書四十年,烏紗頭上即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古代官員尚有如此認識,何況今天的共產黨干部?培養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偉大事業。
看過“天津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