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改善供給、擴大需求、解決供需錯配問題的根本舉措。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內因看主要是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即供給不適應需求變化,有效供給不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生產端入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和新經濟增長點。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而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基礎。因此,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成為現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
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大力化解過剩產能。近些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政策大力支持,取得明顯成效。但與新常態下發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還不夠快,特別是還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不僅抑制產業自身的發展升級,還占用大量資源,導致新興產業和新供給的增長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化解過剩產能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針對產能過剩現狀,一方面應通過淘汰落后、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供給質量,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應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推進產業整合,節約成本及資源,使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到優勢產業和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一般而言,產業升級包括產業間升級,即不同產業的替代過程;也包括產業內升級,即同一產業的進步過程。二者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實踐證明,正是一大批引領性、顛覆性新技術、新工具、新材料的涌現,有力推動了新經濟成長和傳統產業升級。而且產業形態越高端,生產組織管理形式越復雜,對科技進步的依賴程度就越高,以至于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因此,黨的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助于最大限度激發創業創新的潛能,引領和支持創新要素向產業集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科學技術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我國產業升級必須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重視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高起點培育和發展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應圍繞這些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具有“三高”(產品檔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特點和長遠發展潛力的骨干企業,通過這些骨干企業的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促進我國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還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主要是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的特點。在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方面,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能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必要支撐,有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嚴格執法,讓幸福貼身
個人的幸福感總是很“貼身”的。環境舒適、食品安全、交通便捷,都是身邊“穩穩的幸福”.但當前,影響幸福度的“牛皮癬”仍不少,小廣告屢禁不止,黑三輪橫沖直撞,亂停車、亂丟垃圾、亂扔煙頭……社會頑癥久病難愈,直接影響公眾心態,影響城市面貌。
勿以惡小而為之。但如果“小惡”的違法成本很低,發生頻率自然就高。從經濟學角度看,違法成本不是處罰額,而是處罰額與被查處概率的乘積,這自然就引出了執法力度的問題。違法者涉及區域大、人口多,管理確有難度,再加上違法者和執法者“套近乎”,尋租和人情同樣存在。面對“小問題”,如果執法者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禍患積于忽微,小問題就難免會滋生成大麻煩。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頑癥之“頑”,往往是因為帶有慣性,也沾染了人性的惰性,從中外經驗來看,除了“嚴格執法”,很難有什么真正的妙方。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留“口子”,不給“空子”,不講“面子”,才能消除灰色地帶和彈性空間,提高違法成本。近幾年,全國治理“酒駕”成效顯著,是贏在一個“嚴”字。“醉駕入刑”后,全社會對酒駕“零容忍”,公檢法對違法辦案、干擾執法辦案等行為嚴肅追究責任,全國因酒駕、醉駕導致的交通事故數和死亡人數逐年大幅下降,群眾出行安全感顯著提升。
執法嚴格才有震懾力,法治的震懾力有時甚至超越國界。提起嚴格執法,人們往往對新加坡、日本交口稱贊。在這些國家,亂扔垃圾、不進行垃圾分類都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甚至被判監禁。很多留學生到這些國家的第一課就是“入鄉隨俗”,學會垃圾分類和處理。事實上,不存在無法矯正的習慣,無論是京津冀強力治霾,還是高鐵動車組嚴格禁煙,都是因為“嚴格管理、嚴格查處、嚴格執法”,讓原本久拖不治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
嚴格執法貴在長效。頑癥之“頑”,就是易反復。長效機制治“頑”,關鍵在持續發力。無論控污染還是治小廣告,如果打擊點到即止、淺嘗輒止,只會產生“魚的7秒記憶”效應。同時,我們也有必要認真研究頑疾的發生機制,為社會行為習慣的“畫風轉換”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網約車的出現很好地擠出了“黑車”,那么,只有更好地引導網約車健康發展,管理好新事物,才能跳出黑車久治不愈、交警無處著力的窘境。
“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在很大程度上,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治理決心和治理能力。當絕大多數人對更有秩序的生活抱以期待,“身邊的執法”就必須盡快走出“久治不愈”的困境。只有通過更嚴格的執法確保法律威嚴,營造嚴肅的執法環境,才能真正培育全社會的文明意識,打造更為健康有序、和諧向上的生活環境。
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在全社會培育弘揚工匠精神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不夠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意識,都與工匠精神有著密切聯系。回顧歷史,從古代的魯班、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不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的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來,“速度為王”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時髦用語,工匠精神逐漸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如果說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軟件”.缺少“軟件”支撐的“硬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設制造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將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做到極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中,現代產業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不僅是現代化大生產中的“螺絲釘”,更是具有“匠心”的工業藝術品大師,是現代制造業的棟梁。
當今世界,凡擁有發達制造業的國家,無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國人素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著稱。德國的現代化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從內涵看,支撐這條道路的則是工匠精神。當歐盟其他國家經濟處于衰退中時,德國經濟卻能一枝獨秀、表現搶眼,這與德國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認為制作出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榮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導致產品缺陷,即是恥辱。這種“榮譽法則”推動很多日本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專攻一種產品、一門技藝,使其工業制造能力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完善激勵制度。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具備“四個崇尚”,即崇尚勞動,尊重生產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崇尚技能,讓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較高收入、有發展前途;崇尚創造,真正的工匠應富有強烈的創新和創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劍”的理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促使產業工人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最終形成體現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為此,應圍繞產業工人的培訓、獎勵、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逐漸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看過“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