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山西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努力做到三個堅守
干部的道德品行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關系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加強干部的道德品行教育,關鍵是要引導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基于此,應把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作為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的著力點,使干部努力做到三個堅守。
堅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社會對其成員提出的基本行為準則,也是判斷人們行為善與惡的價值標準。遵守道德規范,社會生活才會有序,人際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有機體才能正常運轉。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規范等。與其他社會制度中的道德規范不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客觀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對社會主義新型道德關系的高度概括。顯然,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鮮明的制度特征和黨性特征,反映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是國家治理的道德精神支撐。當前,干部堅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必須做到三個踐行:一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對于黨的干部而言,它既是政治規范又是道德規范,既是對政治品質的要求又是對道德品行的要求。因此,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三個倡導”內化于心、融化于腦、深化于行。二是踐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規范。“打鐵還需自身硬”。干部應當率先踐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要求,在社會道德實踐活動中發揮主動性、展現示范性、彰顯先進性。三是踐行共產黨人的思想作風建設要求。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 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自身的作風建設,堅持宗旨意識,牢記“兩個務必”,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堅守道德底線,筑牢抵制各種誘惑的道德堤壩。
山西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記憶不存 鄉愁何寄
臚雷是個大村子,出過不少名人,數學家陳景潤就是這個村的人。有著700年歷史的陳氏祠堂,名列福建省十大名祠之一,據說也是福州現存最大的祠堂。然而火車南站的建設,把這座村莊削去大半,這座曾經雕梁畫棟、氣勢恢宏的建筑,像一位弱不禁風的老人,正在等待上蒼的裁決。
拆還是不拆?面對這棟風雨飄搖的陳氏祠堂,似乎各有各的難處。
村民有理由難過。老人說,幾百年的祠堂,是全村文化認同的靈魂,說沒就沒了,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村民認為,他們為了城市建設,把整個村莊都拆光了,保留一個祠堂還不應該?
當地政府也為難。包括祠堂在內的300多畝土地,早就以39億元的價格拍賣給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合同必須兌現,規劃難以改變,所以更傾向于花點錢另選地址,重蓋一個新的祠堂。更何況,陳氏祠堂未被認定為文物,拆起來并沒有法律障礙。
專家學者則醉心于祠堂的歷史文化價值,反對異地重建,主張就地保護。他們說,若今天還沒有定為文物的名人舊居、祠堂廟宇就這樣消失在鏟車之下,將來人們到哪里去尋找兒時的記憶、寄托濃厚的鄉愁?
各方的為難,尤其是村民的詰問,道出了爭論的實質。面對城鎮化進程的日新月異,當代人究竟該怎么對待綿遠悠長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物質世界的等價交換邏輯,在這里并不合用。精神生活更看重傳承譜系,人們珍視的是特定的這一個,并非那些似是而非的替代品。千百年來,文明的足音鏗鏘有力,時代的鐘聲不絕于耳,但無盡的鄉愁作為城市建設之魂,已深深鑲嵌在沉睡千年的秦磚漢瓦中,鐫刻在精美絕倫的雕梁畫棟中,根植于平民百姓的歷史記憶中。
遺憾的是,這些年來,城鎮化的進程和推土機的力量,撕裂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留存記憶。多少城市迷失在無休止的膨脹和浮腫中,多少擁有輝煌文明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幾乎每天都在演繹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建設與破壞的沖突、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于是,“一邊拆掉真文物、一邊再造假故居”的鬧劇不斷上演,大量不是“文物”的名人舊居、祠堂廟宇,“檣櫓灰飛煙滅”、消失于歲月無聲。剩下的是千城一面,樓盤林立,水泥森林。有人說,如果王勃再登滕王閣舉目遠眺,看到的怕不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而是“樓盤與水泥齊飛、玻璃共強光一色”。
鄉愁,并非不能生長于現代城市。現代人的都市焦慮,恰恰需要傳之久遠的集體記憶和精神認同來撫慰。正因如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才指出,城鎮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留住鄉愁離不開文化載體,也需要生長空間。它要的也不多,也許只是一個湖泊、一座祠堂、一棵樹木、一塊瓦片而已。而最需要的,是人們的呵護之心,幫助抵擋各種覬覦的目光。作家馮驥才說:“城市,你若把它視為一種精神,就會尊敬它、保護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視為一種物質,就會無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隨心所欲地破壞它。”誠哉斯言!記憶且不存,鄉愁復何寄?
山西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以修身自強 則名配堯禹
——以規范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說若通過品德修養達到自強,則名聲可與古代圣賢堯、禹齊名。對于國家也是一樣,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與之適應。當今,文化和經濟、政治日益交融,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所在,文化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變得舉足輕重。
當前我國文化發展有三個特點:一是網絡文化發展迅速,網絡語言也是日新月異;二是山寨文化發展很快;三是各地區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這些特點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發光發熱的同時也隱藏著種種問題。因此,我們要以規范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保證文化合理健康地發展,保證文化發展的方向。
規范文化發展,要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引導。網絡作為新媒介,為文化的發展打造了很好的平臺,以網絡為依托,網絡新詞也是發展迅猛。我們一方面要鼓勵網絡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網絡上出現的三俗現象加以抵制。對于網絡詞語的使用,我們要加以引導,在網絡新詞發展的同時不影響漢語言的語言規范性。
規范文化發展,山寨文化需做出創意和特色。山寨文化近幾年來在我國迅猛發展,從最初的山寨電子產品到現在某些地區開始山寨一些建筑特色,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不過對于這種“山寨版”建筑的行為,地方要從自身的客觀實際出發,應該看它是否能夠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不是一概吸收或完全排斥。有的“山寨建筑”短時間內擴大了地方名氣,但卻勞民傷財,遭受各方非議;有的“山寨建筑”卻依托自身優勢發展出自身特色的風景,如深圳和長沙的“世界之窗”都是濃縮的“山寨版”世界建筑,卻做出了創意和特色,備受熱捧。
規范文化發展,傳統文化教育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當前我國各地都采取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內容開展道德教育,因為傳統文化尤其是四書五經中包含著諸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沉淀出來的精華。不過在運用傳統文化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篩選,應過濾掉一些已經不符合當代思想的糟粕,以免對廣大群眾產生誤導。
“學為化園,法為治本。”法律、政治為國家根本,而教育、道德、風俗等也是社會形成道德高尚、民風淳厚的文化來源。正如報告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規范、引領健康文化的發展,發展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實的基礎。
看過“山西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