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年河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2016年11月,一部熱播古裝劇的原著小說被曝出涉嫌抄襲200余部網絡小說作品,盡管侵權責任還有待法律最終認定,但文藝作品原創乏力已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近年來,隨著文藝市場快速發展,有的人在創作方面搞“眾包”“眾籌”,將個體創作變為流水作業;有的人奉行“拿來主義”,雜取他人作品而合成一個;更有甚者,模仿抄襲、媚俗低級、歪曲史實,淡漠了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不僅令文學藝術蒙塵,也對社會精神生活造成了損害。
|綜合分析*
“創新貴在獨辟蹊徑、不拘一格,但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殷切囑咐文藝工作者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引發強烈反響。處身新的時代環境,有關文藝創新的話題,的確值得深思。
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來我國文藝創作領域不容忽視的客觀現象。說到底,這也是創新能力不足的一種表征。另一方面,從“手撕鬼子”的荒謬到“褲襠藏雷”的鬧劇,一些文藝作品之所以被網友吐槽,關鍵就在于圍繞創新“念歪了經”。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就沒有高品質的作品,更難言高水準的審美。
古人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堪稱文藝的基因,更可謂文藝的生命。一批批文藝工作者心懷文藝理想,潛心篤志、勇于攀登,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為公眾構建了獨特的集體記憶。觀察那些文學大家、藝術大家,他們身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聚焦于作品、專注于創新。
藝術創新中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叩問內心。要想抵達“望盡天涯路”的高遠意境,怎能不經受一番“獨上高樓”的心靈苦旅?回溯藝術發展史,那些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精品力作,無一不浸潤著創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始寫出震古爍今的文學巨著《紅樓夢》;福樓拜“一頁就寫了五天”,才留下享譽寰球的經典小說《包法利夫人》。倘若過于看重“投入產出比”“作品變現力”,一味講求市場邏輯而不尊重藝術規律,只會助長急躁情緒、消解創作能力,終將與文藝的真諦漸行漸遠。
|對策措施*
唯有以匠心守護文藝創新,自覺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拿出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離不開文藝佳作。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吮吸著社會變革帶來的豐富養分,葆有匠心、靜水深流,我們才能不斷筑就文藝創新的高峰,為當代中國書寫別具一格的史詩。
2017年河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很多城市的街頭,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聲“城管來了”,攤販們“聞風而逃”。城管與攤販之間的所謂“貓鼠游戲”,乃至利害沖突,媒體也常常關注。城市管理如何體現城市溫度、釋放善意,是現代治理的重要課題。
2016年11月,在寧波北侖,一幅“橘子地圖”提供了不一樣的方案。為了方便橘農售賣、游客選購,北侖城管手繪了標有售賣點的地圖,標注齊全信息、精心選址布局、融合營銷功能,既有“萌萌噠”美感,也是城市管理便利化、精細化、人性化、數據化之舉。正如市民所說,這是城市創新管理的生動樣本。
|綜合分析*
“橘子地圖”,湛江赤坎的“蔬菜瓜果圖”、濟南的“西瓜地圖”、寧波鄞州的“七色地圖”等,也讓市民叫好。不管是手繪版還是電子版,都是各地城管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探索的成果。這也說明,城管與小販并非“天敵”,城市管理也不是對立的“較量”,他們共同的目標是為了讓城市里的人生活得更好。城管的這種“地圖思維”,不僅考慮到市民的生活需求,也兼顧了商販的謀生需求,還實現了城市秩序的有效引導。
城市是一個復雜協作的集合體,管理越透明、越確定,就越有效率、越有效果。有時候,城管部門之所以耗費了不少行政成本,甚至在執法過程中出現沖突、傷害事件,恰是因為堵多疏少,沒有找到管理需求的“痛點”。治病開藥方,使用說明書需要準確清晰,不能劑量、禁忌寫清楚了,反而在最不起眼處才藏著一行字“請用牛奶沖服”。“地圖思維”也啟示我們,加強城市管理、根治“城市病”,管理執法部門與其玩“躲貓貓”不如開放透明,與其在暗處“抓不法”不如在明處“倡合法”。增強公共管理的信息披露,把合情合理的要求與做法予以明示,把不能觸碰的底線紅線醒目標識,何嘗不是一種“管理供給”?
服務、公開、高效、責任、法治是現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原則,是包括城管在內所有行政領域都應遵循的。“城管地圖”所呈現出來的管理態度和智慧,完全可以延伸到其他行政領域。少了“門難進,臉難看”,能否清晰展示辦事流程?解決“奇葩證明”問題,能否在不必要處做“減法”、在信息互聯處做“加法”,讓群眾少跑腿?克服“交通擁堵”,能否在限禁的同時,多些替代和規劃?凡此種種,無不是對現代政府管理創新與治理能力的呼喚。
|對策措施*
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正如所強調的,“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城管地圖是“畫”出來的,城市美好卻是“干”出來的,只有政府、社會、市民協調協同,才能成就一個個“甜美創意”。
城市管理的挑戰,也在于涉及的利益群體多、利益訴求雜、利益期待高。實現城市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最佳化,是為了實現民利與公益的最大化,把思維方式轉到“以人民為中心”上,傾聽訴求、協商利益才是治本之策。
2017年河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2016年10月,孤寡老人辦理計劃生育家庭特別補助,被要求請吃飯“意思意思”,結果一頓飯花掉了3個月收入600多元。對此,當事村干部卻表示,“不去吃對不起人家。”一面是困難群眾對擺脫貧困的殷殷期盼,一面卻是“要辦事,先吃飯”的不當要求,補助被變相“克扣”,發生在四川安岳增花村的這個故事,令人憤怒之余,更引人深思。
|綜合分析*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治理是否好,干部是否廉,黨風是否正,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基層干部離百姓最近,他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是執政黨形象、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代表。可以說,基層干部的作風,深刻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在這個意義上,基層善治與否,將決定執政根基是否牢固。
反腐高壓下,總體來說,基層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不良作風和變相腐敗行為,仍不容小視。有的基層干部以“山大王”自居,缺少為民意識,不愿主動服務;有的吃拿卡要、雁過拔毛,虛報冒領、侵占強拿;還有的甚至把黑手伸向低保費、優待金等老百姓的“救命錢”……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蠅貪”之害甚于虎。且不說會直接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更是會讓“潛規則”流毒遍地,扭曲社會公平正義,敗壞社會風氣。就拿四川的這個案例而言,本是按規定就能申請的補助,本是走程序就能辦理的證件,卻因為村干部的“梗阻”而求之不可得。長此以往,甚至在村民心中形成了這樣的錯誤認識,“找村干部辦一次事,就要請一次飯,這是規矩。”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對“潛規則”的縱容?豈不是對社會風氣的敗壞?基層干部又豈能以“風俗”作為吃拿卡要的借口?
|對策措施*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群眾利益不容侵占,基層“蠅貪”當嚴懲,發現一例,就應查處一例。
治標,更要治本。從下沉一級,健全紀檢監察體系,到強化公開,以透明管住“微權力”。
從關口前移,構建有效的村組織自我約束體制,到移風易俗,鏟除“微腐敗”的不良社會風氣,唯有一手下猛藥,一手治病根,才能讓基層迎來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局面。
看過“2017年河北省公務員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