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幸福真諦
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狀態。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對幸福作了大量論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觀。2000多年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被許許多多中國人奉為立身準則和處世圭臬。今天,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對我們認識什么是幸福、怎樣實現幸福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幸福在《論語》《道德經》等諸子典籍中也被稱為“樂”。那么,在先秦諸子看來,幸福有著怎樣的內涵呢?先秦諸子認為,物質財富對幸福來說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較而言,精神快樂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們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境持淡泊態度,應該更加注重心靈的知足,關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來自于內心的幸福。老子認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順性無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對安貧樂道的弟子高度贊賞。孟子認為,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莊子認為,幸福并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合者,謂之人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在先秦諸子看來,真正認清了幸福的本質、領略了精神的高貴,就不會沉溺于物質享受,而會自覺修身行道。今天,這些觀點對于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禮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認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盡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于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
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圣賢之書、深究經世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于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不忘初心,把人民寫在黨旗上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八個字,可謂七一講話的核心要義。要深刻領會講話的精神實質,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何為初心?初心即本來,沒有污染的本來之心,不被異化的最初意志。具體到政黨來說,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做什么、為誰而做,對這些問題的自覺與堅守就是一個政黨的初心。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它的信仰、主義、宗旨、立場。不忘初心,就是對信仰、主義、宗旨、立場的一以貫之,堅定不移。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中國共產黨,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對共產主義的不懈追求。 “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振聾發聵的話語講了一個根本道理: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反過來一個政黨的崛起,就在于信仰的“堅”、主義的“真”所產生強大正能量。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有力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作為,在于從一開始就把人民寫在黨的旗幟上,“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中國共產黨牢牢記住“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不要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當做黨的利益,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執政是擔當、是責任、是奉獻,是執政為民,不是執政為私。
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社會狀態確實還很遠,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但這正是理想之為理想魅力所在、信念之為信念價值所在。講,“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
不要把革命黨與執政黨簡單對立起來,共產主義運動的本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是有革命意識革命品格的執政黨”。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最深刻的革命不是革別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這四大危險已然迫在眉睫。
不要因為走得時間久了、走得道路遠了就忘記為什么出發。忘記初心,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對這一點,中國共產黨有足夠的警覺。
當然。守本不是固步自封,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順應歷史大勢,趕上時代步伐,完成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實踐、道路、戰略自然會也當然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集中體現在黨的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一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不思進取的政黨是沒有前途的,中國共產黨對這一點同樣有深刻的認知。
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區別于彼民族的根本標志。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語言、節日、飲食方式、居住形態等,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內部,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齡長幼,都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漢族人,大家都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過年都要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這些都是漢民族成員彼此認同的基本依據。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一個民族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只要自己的文化還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還有復興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經消亡,即使沒有敵軍入侵,民族實際上就已經滅亡。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亡國”與“亡天下”兩種情況,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不僅民族政權覆滅,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
在上古時代,埃及、兩河流域、恒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后,這些地區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當地的上古文明,人們稱之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些屬于被外來侵略者強制消滅的文明。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時期,契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建立的遼國,與宋朝南北對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最終走向了消亡。
由此來看,延續中華文脈是振興中華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有人舉起多元文化的旗號加以反對,認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再提主體文化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亟須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氣候、物產、歷史等生存條件的差別,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異彩。各民族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都有其合理性,應享有平等的尊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的大約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壟斷了全世界的資源,長期奴役許多地區的人民,毀滅了他們的文明。殖民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論”,企圖摧毀異質文明的自尊。
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文明是完美無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當今世界,由于交通與傳媒十分發達,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也更為頻繁。但有一點始終無法改變: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每個民族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國家還將長期存在的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仍要加強。
人類文明猶如百花園,只有每個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現出自己的獨特姿容,百花園才會最美。每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發展好、形成特色,就是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必定能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其中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人類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發展方式與文明形態。
看過“河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