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2017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要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以這一要求為改革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才能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我們應當從健全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全社會創新能力的戰略高度,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讓科技創新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只有雙輪驅動、相互協調、持續發力,才能促成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深化改革創新,就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全速發動創新驅動的新引擎。當前,無論是“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的科技決策方式,還是“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的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無論是“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還是“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的缺失,都是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弊端,都必須下決心予以革除。
深化改革創新,就是要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合力。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應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各地在創新發展中應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深化改革創新,就要以弘揚創新精神為方向,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正如所強調的,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我們不僅要大興識才、愛才、進才、用才之風,也要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我們不僅要尊重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規律,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而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度權。
從總體上看,今天的中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手抓、兩個輪子一起轉,我們才能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爭取早日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2017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深學篤用”的要求,正是要在認識到新發展理念“真理力量”的基礎上,使之成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力量。
這幾天,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齊聚中央黨校,在“實事求是”石碑下,研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與前幾年一樣,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今年聚焦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重磅級”講話、“高規格”研討,正是為了把新的發展理念,貫穿于中國今后的發展之路。
似乎是為新發展理念提供注腳,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經濟數據,從國內生產總值6.9%的增長,到服務業稅收占比達到54.8%,引來廣泛關注。在我們身邊,人們關注著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關注著股票市場的紅綠漲跌,關注著中國的高鐵、核電大步“走出去”……“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在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微觀經濟場景背后,中國正以一種與時俱進的新發展理念,引領著這艘大航船、主導這盤大棋局。
耐人尋味的是,在今年地方調研的第一站,就來到“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重慶,考察了沿江港口、科技企業,體現著對新發展理念的重視與思考。有媒體統計,黨的以來,36次國內考察中,50多次論及五大發展理念的內容。新發展理念,正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凝聚著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思考,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一個基本思維方式,就是從“長程歷史”想問題,以“世界視野”看問題。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認識新發展理念。幾百年來技術的發展推動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產業革命,“結合歷史學”,才能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有發展徘徊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多維比較學”,才能理解“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還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做大蛋糕”后“分好蛋糕”更能體現獲得感,“聯系實際學”,才能理解“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發展理念之新,正在于它會促成一次頭腦中的革命。要求“落地生根”“深學篤用”,正是要在認識到新發展理念“真理力量”的基礎上,使之成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力量。
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全面把握“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對于新常態,仍有人視之為“萬能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濫用了新常態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其中;還有人視之為“避風港”,把不好的、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態,似乎這樣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要知道,新常態是一種客觀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沒有好壞之分。新常態下不是不能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深刻理解“五大發展理念”這個總引領。如何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如何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這就需要善于在各種關系中“彈鋼琴”。同樣的道理,沒有經歷過對環境污染的痛徹反思,就不會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沒有“引進來、走出去”的寶貴實踐,就不會有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也不會成為時代強音。五大發展理念,正是為了應對挑戰,更好地把握中國的現在、創造中國的未來。
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準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總抓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一些行業產能過剩,但一些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卻還依賴進口;很多消費者把錢花在出境購物、“海淘”上,甚至連馬桶蓋都要在國外搶購。供給側改革正是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更不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理念是先導是引領,但“關鍵在落實”。在當前環境下,領導發展已經越來越不容易了,需要有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把握新發展理念,不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識性、專業性要求,領導干部要成為經濟社會管理的行家里手。一次國際論壇中,科學家選出2015年十大新興科技榜單,燃料電池汽車、新一代機器人、精確基因工程技術等入選,如果沒有開闊的眼界、活躍的思維、專業的判斷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怎么能“弄潮兒向潮頭立”?提出“深學篤用”“用好辯證法”“創新手段”“守住底線”,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層面,給出了新發展理念成為普遍實踐的路徑。
有人曾說,誰能解除中國經濟發展之謎,誰就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發展的領導者們,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把握好新發展理念,在知行合一中開拓發展新境界,就能將最好的答案寫在中國大地,寫在人民心里。
2017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用“真本領”讓青春出彩
同志在中央黨校今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毛澤東在延安說過, 我們的隊伍里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本領是青年人干事創業的基石,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密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打造一身本領,才能“在其位,謀其政
要勤而好學、刻苦鉆研。正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知識飛速更迭的今天,唯有不斷求職上進才能去的進步,“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份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在田間地頭仔細摸索,歷經數十年方成大器;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在__艱苦的年代,對中西醫理論反復推敲,用了三百多中提煉方法,上千次試驗,才萃取出青蒿素。勤而好學,不僅是學知識、學理論,還要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統一、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多思、多想、多做,才能讓自己的業務能力上一個臺階
要善始善終、腳踏實地。“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天下的道路都有坦途坎坷之分,只有腳踏實地,親身實踐才會明白。然而,很多年輕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待工作三分鐘熱度,缺乏工作熱情;遇到丁點困難,往往消極怠工,虎頭蛇尾。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工作的熱情,不能對工作持之以恒。熟不知,一輩子干一件事并不易,“萬事開頭難”,行百里者半九十,天下大事作于細,行于易,只有從細小之處著手,才能堅持不懈。要牢記“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對于年輕人要多一定定力,多一些耐心,扎扎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只有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厚積薄發,積水成淵
要銳意創新,精益求精。在青年人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險阻十分正常,舍易求難看似愚鈍,但同樣需要莫大勇氣。正如愛因斯坦說過“踏著別人的腳步,就看不到自己的腳步”,而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踏著別人的路,看似輕松了很多,但往往也會不落痕跡、蕓蕓眾生、泯然眾人矣。今天,有很多青年人加入到創客的隊伍,他們放棄優越的工作機會,從頭做起,雖然會遇到苦難,但只要敢突破,不放棄,披荊斬棘,就能收獲理想;而創新創業的大潮也會如星星之火,點亮青春的熱情。
青春是一艘遠航的船,勤奮好學的能力是帆,讓青春揚帆起航;腳踏實地的定力是舵,為青春保駕護航;銳意創新的創造力是風,帶青春乘風破浪。青春易逝,青春苦短,但青春又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唯有不斷提升本領,才能讓青春永駐,才能讓青春與時代的脈搏共同跳動,讓青春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看過“2017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