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一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今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設,少了歷史和文化對城市性格的塑造,“千城一面”的現象并不罕見。沒有文化積淀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然而一味地“糾結過往吃老本”,城市也無法彰顯應有的激情與活力。因而,唯有突出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更讓創新增添發展的“底氣”,真正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讓傳承牽手創新才能共創城市文化新未來。
創新是傳承的出路。哲學大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世上唯有“變化”才是永恒的。”萬事萬物無不變化發展:從詩書禮樂、儒釋道墨到知行合一、程朱理學,文化的發展始終不曾停歇。而于城市發展而言,文化創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不變即沒有出路。正所謂,“好酒也怕巷子深”,市場經濟某種意義上也是注意力經濟,城市文化形象同樣需要爭取受眾眼球,城市文化要想永葆活力,必須實現創新,將城市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讓其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大引擎。激活文化才能給傳統文化二次生命。就如西安茯茶鎮,以千年歷史涇陽茯茶文化為依托,充分開發文化旅游,形成茯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關中生活文化為一體,用旅游包裝文化,用體驗感受文化,既吸引客人,又做大產業,也傳承文脈,成為城市探索典型樣本。
傳承是創新的靈魂。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創新雖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然縱使城市的未來發展再面目全非,古老文化的積淀永遠是城市最攝人心魄的靈魂:“一曲廣陵天下知”,吟的是揚州的風華絕代;“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譜的是黃山的魂牽夢繞;“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贊的是姑蘇的清新秀麗……每個城市都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絕美韻味,這些韻味都深藏在曾經亙古的歷史記憶中,跳躍在無數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里。城市文化只有傳承了歷史的韻味,才可能永遠留給世人最卓絕的城市名片。因此,只有傳承城市文化,傳承歷史記憶,才能讓曾經的過往成為創新的靈魂,成為創新的靈感,讓城市既能煥發別樣光彩,又浸潤著歷史的沉香。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城市發展的積淀在于文化的傳承,而出路在于文化的創新。傳承保護也好,發展創新也好,都需冷靜審慎、長遠考慮,盲目斷章取義、好大喜功是絕對沒有任何出路的。從像西門慶這樣虛構的小說人物被過度利用,到安徽滁州、江蘇南京紛紛爭搶虛擬文化《瑯琊榜》以拉升城市關注,無不令人慨嘆:創新應有度,浮躁無出路。
因而,求護不是單純地斷章取義平地起文化,求變也不是功能雷同地標準化大擴建。唯有在傳承中“有破有立”,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牽手,城市發展才能筑起屬于自己的底蘊和氣質。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
為小城魅力之殤追根溯源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點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所在;中央城鎮化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傳遞了國家對城市建設的期待。
目前,我國小城建設問題令人扼腕,城市盲目擴張、過度使用土地、城市布局較亂、資源承載有限、城市病癥不斷、千城一面普遍......這些都阻礙了小城魅力的發揮。古語有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城市建設亂象必須追根溯源。
小城缺少魅力源于忽視環境保護。很多地方秉持著“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比如山西的很多縣城;很多地方秉持著“只污染不治理”的發展理念,比如河北的很多重工業基地所在縣城;也有很多地方秉持著錯誤政績觀導向,比如某些地方炸山建樓、填湖造陸、填海造陸等。從歷史上來看,很多城市因為竭澤而魚而最終消失,比如蘭古國在歷史上絕跡,比如羅布泊的消失,再比如當下黃土高原的歷史欠賬。由此可見,環境保護對于城市而言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習高屋建瓴地指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小城缺少魅力源于產業體系滯后。具體說來,因為產業體系滯后導致經濟增速過慢,因為經濟增速過慢導致經濟吸引力不足,因為經濟吸引力不足導致市場主體退出普遍,因為市場主體退出導致人才進入不足,因為人才進入不足導致小城市人口不夠,因為小城市人口不夠導致后續公共設施、城市規劃、政策傾斜跟不上,因為后續配套不足導致小城吸引力不夠,正是因為小城吸引力不夠最終導致了小城缺乏魅力。因此小城缺少魅力其根在產業體系落后。
小城缺少魅力源于公共服務落后。著名科學管理之父、西方管理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家——泰羅說:“公共管理或者說公共服務是城市管理中最貼近公民的”,而要讓城市具有魅力必須讓百姓滿意,讓百姓滿意最直接的就是做好公共服務。在廣義的公共管理之中,政府管理應該讓位于公共服務,進而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目標,即引入社會組織完善公共服務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進而提升城市魅力。這也國家大力倡導“政府職能轉變”非常契合。俗話說:“羅馬非一日之功”,要讓小城具有魅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從完善公共服務開始,一步一個腳印。
讓小城充滿魅力必須完善公共服務、優化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建設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特大城市”向“優質城市”的轉移;實現“落后農村”向“特色城鎮”的轉移;實現“問題城市”到“宜居城市”的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響應中央精神,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三
淡化“金牌行為” 彰顯大國意識
巴西里約舉辦了世界性體育盛事——第三十一屆奧運會,但從國人的反映來看,本屆奧運會的關注熱度與往屆相比降低不少,無論是對奧運金牌的關注,還是對新聞熱點的關注,好像都沒有像前幾屆奧運會那樣火熱。可見,國人從剛剛參加奧運會情結的追捧,逐漸過度到理性看待;從以前對奧運金牌的追捧,奧運冠軍的追捧,到現在的理性看待和重在參與,均展現出國人的自信和從容,對奧運會宗旨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淡化金牌行為,體現了國人對中國奧運健兒的寬容和理性。金牌的取得與國家的培養和運動員的辛勤付出休戚相關。任何一個能代表國家在奧運戰場的運動健兒都希望自己能獲得獎牌乃至金牌,以此證明自己多年來的汗水和努力,同時也能為國家爭得榮譽。但本屆奧運會之前,許多國人經常會存在一種錯誤的思維,那就是獲得金牌獲得獎牌就是為國爭光,沒有獲得金牌或獎牌,或者是由于失誤而導致金牌或獎牌丟失,就認為是為國家丟臉。可在現實中,無論是哪個運動員既然不斷的努力,代表國家去參加體育競技,當然是希望能出彩了,所以沒有必要對運動員有過多的苛責,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欣喜的是近年來國人奧運金牌情結的淡化,體現國人從原來的過于看重結果,轉為重在參與的體育競技,真正展現了奧運會的宗旨。
淡化金牌行為,展現了國人對國家強大與富強理解更為實際。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靠得了多少枚奧運金牌和奧運獎牌,而更應該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全方面的發展,但歸根結底應該是人民的幸福,民眾獲得感的提升。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的《中國少年說》就早已呼吁,“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然而時至今日,國人對強大和富強的理解,仍然僅停留于表面的膚淺。可見,人們對于金牌情結的解脫,正是對國家強大與富強理解的進步。
淡化金牌行為,彰顯國人對國家發展的自信與從容。國家的繁榮富強,當然體現在體育競技上,因為通過體育競技的方式,用獲取的金牌或獎牌的數量能直觀的表現出來;然而如果僅僅提留在幾塊金牌上,其實還是體現了小國意識,畢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拼遠遠不止于體育競技。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無論在經濟發展,還是在政治的影響力,文化的感召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國人無論是在眼界的開闊性上,還是在心里的自信心上,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些都為國人對國家的自信與從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牌的得與失,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理性的對待金牌,恰恰反映的國家和國民的進步,今天的國人,需要從金牌情結中走出來,才能真正彰顯大國意識,展現大過風采,游泳健將孫楊對待競爭對手的無端詆毀,淡然處之的做法,讓我想起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國意識。
看過“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