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實行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這句樸實的話語,傳遞出扶貧開發方式的新理念。
扶貧關鍵在于準確定位扶貧對象,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將扶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這一點非常重要。以慶陽為例,這里的貧困人口有60.15萬人,貧困面26.2%。這么大的貧困面,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貧,效果肯定不好,還是要有鑒別,有針對性,真扶貧、扶真貧。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誰身上、用得怎么樣等問題。
在政策操作層面,應把握好識別、幫扶、管理這三個環節。首先是摸清農村貧困人口底數,對貧困村、貧困戶、貧困勞動力逐個建檔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扶貧網絡管理系統;其次是深入分析扶貧對象致貧原因,逐村逐戶逐個勞動力制定幫扶計劃;最終要做到對扶貧對象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對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及時跟蹤監測,使之到村到戶到人。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也是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具有風向標作用。而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摸清扶貧基數,擠干扶貧水分,是新一輪扶貧工作的基礎。慶陽的實踐是,除確保中央和甘肅省里的重大任務、重點工作涉及資金外,將其他項目、資金、任務、責任下放到縣,以縣一級為實施核心。此外,結合全省開展的“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雙聯惠農貸款”,盤活用好各類扶貧資金,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
扶貧扶到點上,服務做到實處,才能抓住人心。2013年,慶陽開始探索“參與式扶貧”,由群眾自主選擇扶貧和發展項目,希望喚醒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心渴望,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扶貧項目建設。我們著力避免“大呼隆”式的扶貧,對一般性政策效果不明顯的貧困群體,進行排隊分析,尤其是對無勞動能力、主觀脫貧意識不強和原幫扶政策未覆蓋的三類重點人群,進行政策再聚焦、服務“吃小灶”。應當看到,扶貧是干部轉變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扶貧,必須是陽光扶貧,還要完善考核機制,建立常態化多元化監督機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扶貧的“性”,不僅體現在扶貧對象的識別和扶貧資金的使用上,更要通過機制調整,使得權責統一、監督到位,從而幫到點子上、扶到人心里。只有準確辨別扶貧對象、合理運用各種措施,才能實現扶貧的目標價值,讓“老少邊窮”地區群眾感受到更多改革發展的溫度。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中華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將自己的文化產品賣出去。
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于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沖動。
首先,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其次,要依托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附著于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后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奔馳”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訴我們,中華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費閱讀、請人免費觀賞的辦法,不僅收效甚微,也無法長久持續。中國必須創造出更多世人喜愛的優質產品,在產品中蘊藏文化,在商業中傳遞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將自己的文化產品賣出去。
第三,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范,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謙遜是許多外國朋友高度贊賞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國力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要特別警惕剛拋棄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傾向,讓中華文化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文化在海外走得順暢、走得長遠。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發展電子商務 助推信息社會建設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購物方式,更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發展提供了契機和途徑。電子商務是企業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重大戰略,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在當前我國信息社會的建設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改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推動法律和政策體系建設。目前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以及標準體系急盼建立,電子商務信用機制亟待制訂。政府應針對電子商務交易、信用、物流、供應鏈協同、融資服務等環節,制訂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開放性、兼容性的法規、規范、標準,維護電子商務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風險。從而避免“電商大戰”此類兩敗俱傷的事件發生,從制度和法律上我國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
完善物流體系,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良好支撐。我國電子商務的供應鏈、運輸鏈、信息鏈、服務鏈等配套環節還很不完善,支撐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各大平臺亟待健全。尤其是我國的物流體系遠遠落后于電子商務的需求,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應結合城市商貿流通體系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配送體系建設、鄉鎮綜合商貿服務中心建設,鼓勵整合利用現有物流配送資源,建設物流信息協同服務平臺和共同配送中心,完善電子商務物流服務體系。
鼓勵創新,提高電子商務企業的競爭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電子商務服務技術和模式創新,推動商業模式創新。我國自2012年以來之所以一再上演“電商大戰”,根本原因就在于電商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導致同質化嚴重。因此,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要想實現新的,必須要加快創新步伐,加快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的應用轉化,形成差異化優勢。
當前我國正處在信息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是在新形勢下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方法之一。各級政府機構要高度重視電子商務,以促進電子商務創新和服務平臺完善為核心,深化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優化電子商務環境,打造電子商務產業鏈,提高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讓我國經濟騰飛的駿馬在平穩通暢的信息高速公路飛馳。
看過“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