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范文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范文一
以人為本的法治就是要在立法、執法、司法各個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是依法治國的價值選擇。而民主、自由所體現的人本精神,完全符合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成為依法治國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因此,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都必須把維護人的權利放在最高位置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任何一個法治環節都不能忽略:立法工作要加快民生和社會領域立法步伐,要征求民意,科學立法;司法工作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執法工作要嚴格遵守執法程序、加強執法監督,提高執法者的能力和水平。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根本,貫穿法治的始終。以人為本應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精神支柱。正如毛澤東所講的:“被束縛的個性如得不到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是說,社會主義法治應以徹底解放人作為最高宗旨,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牢固地奠定法治大廈的人文根基,才能彰顯出法治的終極目標和價值關懷。法治建設以人為本是方向、是目標,更是動力,只有堅持法治建設以人為本,法治中國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光明。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范文二
讓技術與道德相互為“界”
道德,顧名思義,植根于社會意識形態,往往代表著社會正面的價值取向,以善惡、美丑為標準,約束群體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安定有序。技術,誕生于人類歷史實踐活動,本質即為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和規則體系,推動社會由勞作耕種的農業文明邁向互聯網繁榮的現代文明。技術與道德,彼此貌似毫無關聯,真的如此嗎?
灰色、色情等信息,憑借互聯網技術的無阻隔特征,悄然進入青少年生活,暴戾、冷漠成為價值取向;腐敗、失約等信息,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敞開式傳播,默然映入所有人眼簾,倒逼清廉、誠信成為公德內涵……。面對諸如種種,我們或憤懣、或欣喜,感性接受后更需要理性思考。道德是技術的邊界,為技術發展注入“良心”,使其燦爛卓越;技術是道德的拓展,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使其純粹樸實。因此,讓技術與道德相互為“界”,為這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撰寫永載史詩的篇章。
道德為技術發展設定邊界。“沒有道德約束的技術,是極具破壞力的”,警戒著我們:內涵空乏的技術發展,可以強化人性弱點,敗壞社會風氣。不否認,技術的作用重大而神奇,網絡紅包讓距離不再遙遠;專車服務讓等車不再焦慮;微信微博讓視野不再狹隘。但是,誠如《道德經》所言“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事物總是一體兩面,技術亦是如此。內涵匱乏的網絡紅包,讓“咫尺”變“天涯”;缺乏約束的專車服務,讓“慶幸”暗藏“危機”;信息繁雜的微信微博,讓“寬廣”欠缺“深度”。剖析原因,新生事物本身具有的“新”屬性,歷史沉淀不夠,導致道德標準模糊不清;部分使用者缺乏批判精神,只是盲目信任技術,最終“人腦”被“電腦”駕馭; 部分開發者缺乏人文精神,崇尚功利、效益等實用主義,讓技術淪落為“黑暗”工具。其實,技術并不能確定自身發展方向。技術發展,需要以“道德”為它確定方向、以道德“主流內涵”為它發展設定邊界,才能讓技術由第一破壞力變為第一生產力,綻放光華。
技術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21世紀,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亦是新事物、新技術蓬勃興盛的時代。新技術的出現,悄然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不僅帶來新型消費業態、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常態;也帶來新型文化思潮、為社會價值觀帶來新內涵。網絡是平的,身處其中的人,無論貧窮或富貴,都可以暢所欲言;網絡是活的,無論偉大或平凡,聲音都會有關注。這就是網絡的“透明、可視、留痕”。融入網絡的新技術使非道德行為更易暴露在閃光燈下、更易遭受輿論譴責,也使得非道德行為的成本大大增加,這不僅阻止道德滑坡,更助力道德境界提升。安全事故現場的一抹微笑,讓“表叔”楊達才曝光,直至被問責,倒逼黨員干部自覺堅守清廉作風。同樣,柴靜《穹頂之下》的8000萬點擊,讓“霧霾治理的公益化”再次被提及,綠色出行蔚然成風,社會責任感已然深入人心。諸多案例啟迪著我們:技術,激發人性向善,重塑“純粹而樸實”的價值觀,提升道德境界。
毛澤東同志有言“對立統一是宇宙不變規律”。技術與道德,亦是如此。道德為技術發展設定邊界,充實技術發展需要的人文精神,讓技術有力;技術為道德建設提升境界,賦予道德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讓道德有質。明白和承認這個事實,我們才會對技術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才會對道德形成清晰明了的解讀,才能擯棄“人定勝天”或“命由天定”的人文主義,最終實現道術相輔、天人相和的民族永續發展。
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范文三
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養老服務,如何才能讓老年人感到幸福美滿?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但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幸福養老面臨現實挑戰。這里的關鍵就是,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培育老齡產業新的增長點,傾注真情為老年人構筑幸福養老家園。
以敬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機構。企業的本質是服務客戶,做養老服務既不能只靠情感,單純去做公益;也不能當作地產銷售,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選址上,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吃、住、醫、養、娛等全方位的需求,健全各種配套設施,共筑老人宜居之所。還要順應現代社會機構養老服務需求,推行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新模式,堅持醫養結合、精細護理、規范運作,讓老人住著安心、舒心、放心。從事養老服務的企業,應瞄準養老服務的短板,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機構模式。
以愛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社區。關愛老人的今天,就是關愛自己的明天。截至2015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超過7億,這部分人口大都生活在社區,社區成為幸福養老的重要依托。在這塊領域,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間資本,都大有可為。幸福養老社區,不妨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保障,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根據老年人經濟狀況和養老意愿的不同,推行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讓他們享受到理療、養生、娛樂、日常生活照料等個性化優質服務,構建文明、健康、和諧的理想養老宜居生態社區。
以孝老之心打造幸福養老居家。在我們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基本上還是要依賴自己的子女,采用居家養老的模式。而子女的經濟狀況、家庭變故和道德修養等都制約著老人能否擁有幸福的晚年。因此,必須加強孝老宣傳教育和引導,使每一個子女心存感恩,學會孝敬,為父母營造一個金色的晚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可以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打造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整合各行各業提供的服務,從而有效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環境,不斷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數。
養老是“夕陽工程”,但屬“國家事業”,為長者提供有尊嚴、有溫度、體面的日常生活服務,構筑幸福養老家園,離不開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常懷敬老之心,常揚尊老之德,常興助老之風,常做為老之事”,才能共同把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看過“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