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公務員申論范文
重慶市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創新離不開冒險精神。漸進思想是創新最大的敵人,擁有冒險精神才能實現創新。怯于風險者將是冒險視為一種迫不得已的行為,但是創新者并非如此,他們破舊圖新,將風險視為一種機遇加以利用,在冒險中實現創新。如家政服務公司的老板老王,他就是一個創新者,不是固守傳統家政市場,而是擇冒險突破,創新了出廚師上門的服務模式,在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可見,故步自封很難取得突破,只有敢于冒險才能創新。現在“創新制勝”的趨勢愈加明顯,對于我國而言,要想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必然在于創新,因此,必須鼓勵和弘揚冒險精神,在一次次冒險中實現創新突破。
創新絕不是盲目的冒險。創新與風險相伴而生,應當承認只要進行創新就意味著風險,但是盲目的冒險只會加大創新的成本,并非是真正的創新。如在《創新驅動中國》一書中提到的一些中國創新企業,他們以“創新”名義盲目追求“速度”,忽視了“體驗”“口碑”等用來真正衡量品質的指標。這種將盲目冒險視為創新的行為注定無法實現真正的創新制勝,只能“偽創新”的困境中掙扎。而那些善于創新者,他們總是綜合考量社會狀況、市場需求、個人能力等因素,合理地推斷風險,從而將創新的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真創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首要位置。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正在提升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因此在這個呼喚創新的時代,我們必須勇于冒險、敢于突破,同時也要注意前行中的風險,理性判斷,從走向真正的創新道路。
重慶市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自從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這個詞一下子火了起來。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汽車、意大利的手工皮具……這些代表著工匠精神的產品近年來備受國人追捧,鞭策“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其實,工匠精神不只限于制造業,在各行各業的工作中,都少不了這種精神。
工匠精神是勞動者最可寶貴的品質,它就像璀璨的明珠,為日復一日的樸實工作增添榮光與價值。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各行各業要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寄語四川雅安蘆山學子:“工匠也可以成為大師!”這一切都顯示著這個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呼喚。
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它會讓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膚淺和粗糙。所以,我們要有“人有我優”的技術追求,讓技術和產品“從99%到99.99%”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發展奇跡。就像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專注壽司近60載,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極致,成為業界傳奇。客人在小野家品嘗到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廚師孜孜不倦、力臻完美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嚴謹認真、一絲不茍。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為什么搞不好?原因雖然很多,但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方面上來,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中國的產品質量不如德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們更嚴謹,更具有工匠精神。德國工業產品之所以受到全世界歡迎,離不開這種專一投入的工匠精神。在這些行業內,技術工人從事的并不是機械重復勞動,而是通過改善工藝使產品不斷升華。其背后,則是從業者對生產研發規律的遵循、對創新的向往、對消費者的尊重。
工匠精神,是從容獨立、踏實堅守。“欲速則不達”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注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惜力,不怕費事。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致。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自己的行業干了35年,“在車間里,他從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能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培育工匠精神”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是國家的行動,更是時代的呼喚。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揚精神,這絕不僅限于物質生產,還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祛除浮躁,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踏實堅守的品格,從而提供高品質產品和高水準服務。
重慶市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用“綠色”之梳 理招商“亂發”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地方政府嘗到了招商引資的甜頭,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審批過程中片面強調行政程序簡化,不論項目是否引發污染,只要來投資,一來就大筆一揮。這種以犧牲環境利益和群眾健康為代價的“帶病招商”屢屢引發群體事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政府為了“金山銀山”舍棄“綠水青山”的招商手段不僅增加了環保支出,更違背了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提出的“綠色發展”這一基本國策。因此地方政府應充分把握招商引資和環境保護二者平衡,充分發展綠色科技,以“綠色環保”之梳,理順招商引資“亂發”,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堅持“良性對接”。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顯然不通,經濟建設也勢在必行,因此尋求二者平衡是地區發展的當務之急。有關部門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科學發展,挖掘資源優勢,在招商引資中堅持走產業發展之路,注重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建設步伐。通過出臺合理合法的招商優惠和鼓勵措施,激發投資熱情。同時強化服務意識,成立項目跟進服務小組,明確班子成員掛鉤負責,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環保問題,由主要負責人嚴格把好項目“綠色”關,對嚴重破壞環境的項目堅決叫停。
政府要重視環保技術開發,推動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工作。政府應主動開展環保工作,把“綠色GDP”作為評價標準積極引入。在循環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部門需大力支持環保科技開發,研究環保生產資料,制造環保生活消費品,提供環保服務,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綠色環保的技術支持和設備供給,從而實現生產、生活和消費各個環節的循環經濟聯合發展模式。
只有用“綠色環保”之梳,理順招商引資“亂發”,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實現招商引資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打造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美好未來。
看過“重慶市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