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美麗的鄉村生態景觀是鄉村旅游的底色。鄉村生態是“梧桐樹”,游客是“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也可說鄉村生態是“巢”,鄉村旅游是“鳳”,鄉村生態建設之于鄉村旅游發展是“筑巢引鳳”。由于農藥、化肥、農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隨意處置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鄉村的水體、上壤、大氣等污染較嚴重,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而一旦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旅游就失去了游客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發展難以可持續,因此說,自然生態是鄉村旅游的依托。
以人為本的農民參與是鄉村旅游的畫師。當前,很多鄉村旅游被盲目、過度、高速開發,導致很多旅游景區存在重開發,輕管理,重名聲宣傳,輕內容設置等問題。究其根源,在于鄉村居民話語權、資金、信息、制度及組織形式的缺失,也在于政府缺乏合理性規劃,和外來資本對于利益的獨占,使原本作為鄉村旅游的主人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日益被邊緣化,使鄉村原始居民成為旅游受益中的弱勢群體,還不得不承擔鄉村旅游所帶來負外部性的后果。顯然,這種情況的惡化導致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必將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只有以人為本,調動村民積極性才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法寶。
鄉土文化的保護是鄉村旅游的色彩感情。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和依托。無論是農耕文化的男耕女織、民間建筑的巧奪天工,還是生活習慣的熟人社會、民間文藝的源遠流長,均承載著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體現著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懷。更重要的是,鄉村文化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歸屬感”、“認同感”,這是吸引人們前往鄉村進行旅游活動的核心驅動力。要建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不能以農村空殼化為代價,只有保護、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才能增強鄉村的特色魅力和發展動力。
鄉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與“再生”的機會,而不是破壞與拋棄。用自然之美給鄉村民眾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文化之美給城市游客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主體參與讓鄉村旅游的發展生機勃勃,這是旅游事業的最高境界,也是用“鄉土性”這根畫筆在農村的畫板上留下最靚麗的色彩。
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網絡健康發展
據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透露:被抓獲的青少年犯罪當中,有近80%的人通過網絡受到誘惑;這些人因為沉湎于網絡,或者受到網絡黃色信息的侵蝕,作案甚至作大案,進行詐騙、強奸、搶劫、搶奪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按說這并不是一個出人意料的數據,關心網絡和青少年問題的人們都不難想見。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是個關鍵成長階段,年齡和心智的局限,加上荷爾蒙的加速分泌,使這個時期的孩子處于噪動不安當中,并且自控能力較差,外界的一丁點兒刺激或誘惑,都有可能會引領一個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當然是有好有壞,其中嚴重的甚至誤入歧途。對青少年的成長而言,必要的約束與引導是不能少的。而在科技影響生活的今天,對青少年的網絡生活,也同樣需要約束和管理。
網絡是把雙刃劍。在提供給人們文字、圖像等各種形式的海量信息的同時,不免泥沙俱下。對此有人說“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作為一個國家、社會,大大小小的單位團體,都需要相應的規章制度進行必要的規范和約束,否則聽任其中一些成員隨意胡為,危害的還是大家,更何況網絡問題相當復雜。
網絡是個虛擬的大社會,與現實社會有著密切不可分的聯系,這個社會同樣需要規范,需要打擊違法犯罪。據《人民日報》報道,6月底以前,公安機關將在全國重點網站、論壇設立網上“報警崗亭”和“虛擬警察”,接收網上舉報、求助,及時發現、制止網上有害信息傳播行為和違法犯罪活動,公開警示網上輕微違法和不良行為等。此前,中央十個部辦從4月份開始,已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為期半年的打擊網絡淫穢色情專項行動。這些做法都很有必要,有利于維護網絡的正常秩序,促進其健康發展,也有益于為青少年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每當遇到此類規范網絡秩序的行動時,總有人發一些牢騷。筆者則不以為然,因為現實情況是,黨和政府對網上輿論相當重視,很多問題的解決都是由網上提供線索和思路而促成的。當然,對網上輿論和行為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畢竟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網絡犯罪行為,因此,不論網民還是網站,都應該把握好一個底線,那就是健康有益、不得違反各種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
將心比心,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走上邪路。可實際上有那么多的青少年,在吸取網絡有益信息的同時,也受到其消極影響,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家長憂心忡忡。對待網絡,像去年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山西省方山縣關閉縣城所有網吧的做法,固然飽受爭議,可其中也飽含了太多的無奈。因此,在不關閉網吧、不限制上網的前提下,凈化網絡環境就成為必然選擇。
網絡是個偉大的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多奇跡,使世界各國的人們受益匪淺。如何興利除弊,消彌其副作用,這是個永恒話題,因為網絡應用,無論從時空方面還是功能方面,都正日益向更寬廣的方向延展。對各級政府來說,既要讓人民群眾照常上網,享受網絡帶來的諸多益處,又有責任盡量避免網絡對社會生活帶來的副作用,可謂重任在肩,任重而道遠。
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中國制造不要品牌“負”加值
一臺蘋果電腦售價可以是其他同等配置產品的數倍,即便如此還經常脫銷;一輛汽車打上奔馳的商標就可以輕松地比同類車型貴數萬元……這樣的產品并不少見。固然,這類產品通常在設計、質量等“硬指標”上有過人之處。但其售價可以遠超成本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其品牌所代表的品質和品位的保證――這就是品牌附加值,也是品牌的魅力。
然而,還有那么一類產品,它的品牌給人的第一印象卻總是令人撓頭。比如,國內某自主品牌汽車,擁有“奔馳的車頭”和“寶馬的車尾”,再配上三菱的發動機――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兒”,卻只能以同級別汽車中“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打拼市場。再比如,在三聚氰胺陰影揮之不去時,新媽媽們幾乎談“國產奶粉”色變,一些國產品牌成了消費者避之不及的東西。與此同時,“洋奶粉”們卻信心滿滿地漲起了價。
一個品牌,在被打上“低端”、“劣質”、“抄襲”等標簽后,非但不能為產品提供“品牌附加值”,而只能通過“更便宜”來爭取消費者――這就成了品牌“負”加值。遺憾的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有關品牌附加值的例子多來自海外,而中國制造的“負”加值卻太多。長期以來,我國的制造業延續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路線,“中國加工”的色彩很濃,這與真正的“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出口壓力增大,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綜合影響之下,“中國加工”的空間越來越狹小。
品牌就是商品的代名詞,讓客戶第一時間將商品和品牌對應。但品牌并不是吹出來的,一個品牌的故事往往濃縮了企業對品質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堅持,人們對品牌的認同事實上是對產品品位的認同。當一個經典的品牌本身成為一道風景線,品牌附加值就應運而生。
品牌附加值更是融入產品基因中的獨特品質。而這種附加值的缺失正反映出有些企業對于所經營事業“核心價值”的缺失。這種企業并不是以一份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來對待其產品。不專注,容易導致短視和對傳統的擯棄或根本形不成傳統。這樣的企業自然難以獲得市場長期的認同,其產品也注定只能掙扎在主流市場的邊緣。
“中國制造”并不總應如此。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物質、精神財富的今天,中國制造業在制造技術與生產工藝上也已形成了較強的實力,我們應當有志氣面對產業升級,有勇氣面對產品轉型,有信心對產品“負”加值說不。
看過“重慶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