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一)
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教育不均衡發展已經成為目前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需須逐步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逐步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推動各地的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就需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國務院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協調推進教育事業的建設,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
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就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保證教育的公平。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義務教育階段不具有選拔性、競爭性,政府首要的教育職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權利,維護教育公平。政府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就要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保證教育機會的均等。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主要表現為地區、城鄉的不均衡,同級、同類學校之間的不均衡,不同類別學校之間的不均衡,弱勢群體子女與普通子女之間的不均衡。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扶持弱勢群體。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使教育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就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抓住機遇,擴大全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當前的金融危機給國內帶來巨大的經濟沖擊,但是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我國的教育領域在當前形勢下大有可為,各級政府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從軟、硬兩個方面實施第二次擴大全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基礎設施、辦學條件的全面改善、全面提升,努力為擴大內需作出積極的貢獻,為教育再次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為下一輪經濟有效增長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各地政府需須高度重視發展教育的重要性,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逐步統籌教育的均衡發展,逐步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相信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和諧、均衡的教育環境需將實現。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二)
自由與秩序
自由包括行為和精神世界的雙重解放。是人類窮盡所有資源和畢生精力追求的生存意義。然而,有不少人曲解甚至誤解了自由的內涵,認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恣意妄為也屬于自由的范疇。所以,才有了公共場所言行不端、“中國式過馬路”甚至是令人痛恨的食品安全危機。殊不知,這樣的“自由”逾越了應有的界限,侵犯了他人的權益,踐踏了社會空間的公共責任。自由不等于任性,必須有秩序的約束。
自由是秩序存在的意義。秩序存在的最大意義便是追求和維護自由。沒有自由的秩序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無法長久實行下去。當前,社會上有許多各異的秩序,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它們之所以存在均是以社會公眾獲得自由為目的,讓渡個人無限擴張的自由進而實現公共自由最大化。比如,規范游客行為的《旅游文明行為規范》,約束網絡言行和各種行業的行為規范等,以及社會公德和倫理綱常。唯有將自由作為存在的導向,秩序才得以繼續存在并不斷演進。
秩序是自由發展的保障。許多人都懂一個道理,缺乏秩序約束的絕對自由猶如脫韁的野馬,是極度危險的,自由都是相對而言。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一點。當前,我國國民的公共意識逐漸覺醒,有英勇同竊賊搏斗者,有主動投身公益環保、不求回報者,有自覺維護國民形象、謹言慎行者……然而,存在的問題卻更值得我們關注。從隨意插隊、當眾喧嘩打鬧、損害公共財物、辦事求人托關系等生活瑣事,到冷漠圍觀、甚至為了發泄情緒在網上肆意謾罵、攻擊他人,嚴重破壞網絡生態環境,讓自由言論空間變成“一地雞毛”。這些無一不折射出脫離了秩序的自由最終只能影響他人、貽害社會。因此,自由必須是強而有力的秩序作為支撐和保障。
可見,自由與秩序是對立統一、不能也無法分離的。必須堅持在以自由發展為導向的前提之下,通過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正面典型人物,在全社會形成守規矩、講規矩的良好氛圍;貫徹落實《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建設書香社會,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從而加快培育民眾規則意識、提升文化追求、涵養公共意識,讓秩序為自由發展保駕護航,最終讓每個人都能充分享有自由。
孟子云: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古時的思想家早已道出對自由與秩序的辯證認知。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中國民眾在世界人民眼中更是尊崇禮法的典范。然而,“有私無公”的性格特征卻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而愈加凸顯,廣為詬病。我們應該謹記,個人之外還有社會;私人領域之外,應敬畏公共空間。唯有自由與秩序高度統一,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三)
捍衛舌尖上的文化遺產
舌尖上的中國,深夜播出,卻火遍全國。舌尖上的中國“很美很誘人”,可“嘴邊上的中國”是不是這個味兒?這是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嚴肅話題。反觀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無論是糧食危機問題,還是食品安全問題,都成為考量政府智慧的考題。做好“舌尖上的中國”這篇大文章,解除糧食與食品安全問題,需以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飽”。民以食為天,美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求調和無味,味道不僅僅關乎食物的烹飪,還關乎自然哲學。中國歷來是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民族,歷朝歷代都有過和饑荒作斗爭的歷史,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經濟有效發展,溫飽得以解決,短時間內解決了一個歷史頑疾,而百姓也就由過去求溫飽轉向求美味。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做到“吃得好”。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即使引起廣泛爭議的轉基因作物也確為解決人類的糧食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懊恳挥矌哦加袃擅妗?,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百姓吃得飽的問題,但是這些糧食品種的迅速普及,也給物種多樣性、糧食品種多樣性以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帶來巨大挑戰。要在思考并解決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同時,為解決讓人們“吃好飯”的問題做好技術以及農作物上的準備。將祖先歷經千百年培育出來的各具特色的傳統農作物品種及相關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護起來傳承下去,為人類未來高質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種、技術與人力資源。
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要“擦得亮”。從烹飪精細的貴族美食,到技法各樣的市井百姓飲食再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飲食,古老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坝猩阄稘庵u,無華而不實之嫌”,如何才能發揮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優勢與特色?《舌尖上的中國》將人與美食的關系闡釋得淋漓盡致?!渡嗉馍系闹袊分谱鲌F隊滿懷誠意,不僅帶來了視覺盛宴,同時傳承了民族文化,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文化產品一樣可以取得成功,而這背后正是強大的文化產業作為支撐,只有產業化,市場化,才能真正地激化活力,擦亮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
事雖難,做則需成。捍衛舌尖上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既要保障糧食安全,留好我們的口糧,也要保障我們的食品質量,讓我們在吃得飽的同時,更要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增長、吃出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傳承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看過“重慶市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