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天津市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
2017天津市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基數極為龐大的中國人口剛剛走出貧窮,對于牛、羊、豬肉等食物的需求急速增長,讓農場動物集約化養殖成為主流,這些動物的生存環境擁擠惡劣,嚴重威脅到了中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2017年初,網絡一則新聞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在湖南省湘潭縣楊嘉橋鎮的一家生豬調運站內,每天都會不時的傳來豬的慘叫聲,這里并非屠宰場,只是把生豬中轉,供應給各大屠宰場,可是豬到了這里為什么會連連慘叫?原來無良商販用“泥漿灌豬”,一頭豬被灌進“泥漿”后猛增20斤。
2016年8月,一份由山東質監局批準發布的《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范》引起熱議,福利屠宰為肉雞養殖產業制定“人性化”標準,從抓捕、運輸到“致昏”等屠宰過程皆有涉及。這是山東省也是全國首次制定的關于肉雞福利屠宰的行業標準。
“動物福利”一詞中的“福利”是指滿足動物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善待動物。不給動物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這是人類文明應該盡到的道德義務。
著名哲學家康德認為,殘酷對待動物毒害心靈,不利于道德和仁慈。盡可能人道地對待動物,關乎人的尊嚴和道德感;這樣一種價值追求,是人性光亮和溫暖的一種體現,并非偽善。“泥漿灌豬”用一種野蠻的方式傷害了動物,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標準表述】
[原因分析]
動物福祉多個領域直接關系公眾利益。那些遺棄、虐待動物,以及漠視動物健康、不按規范實施免疫等不負責任的行為,有可能會造成人畜共犯病的發生和流行,威脅公共安全。此外,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動物福利的落空,如養殖環節畜禽飲用水不清潔、飼養環境惡劣、濫用抗生素等造成的。例如“泥漿灌豬”不僅導致豬肉價格上漲,還會導致豬肉品質下降,危害食品安全。“泥漿灌豬”采取一種暴力、殘忍的方式給生豬注入其他物質,不可避免會給生豬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傷害,而這種受到嚴重刺激的生豬會分泌激素使得肉質及PH值發生變化,出現“白肌肉”或“黑肌肉”,進而影響到食品安全。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肉食在老百姓的飲食結構占據了重要位置。可是,當“舌尖上的安全”得不到有效守衛,老百姓正當的利益訴求就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養殖戶不吃自養魚”也好,“泥漿灌豬”也罷,這樣的做法不僅背離了誠信、公平的市場交易原則,也損傷了動物的基本權益。
2017天津市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伴隨著我國互聯網事業的高速發展,網絡語言經歷了由“舶來品”到“本土化”、由小眾排他的“黑話”到大眾常態的“表達”的發展過程,構成了中國互聯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同時,“漢語為什么越來越下流”“網絡語言暴力鋪天蓋地痞子化”,要求“治一治漢語日益猥瑣下流亂象”的聲音亦此起彼伏。
標準表述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科學認識 客觀看待
沒有網絡,就沒有網絡語言。以傳播學的視角來看,任何一種新的傳播方式都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語言表現形式,如平面報紙、有聲廣播、聲像兼備的電視,構成媒體語言家族。網絡傳播以鍵盤輸入、屏幕閱讀,完全不同于日常口耳相傳、白紙黑字的交際形式;網絡交際的非現場性,使得一笑一顰、喜怒哀樂無從表現,于是各種鮮活的表情符號應運而生,生動傳遞著交際雙方的心態與情感。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審視,網絡語言并不是一種全新的、與現代漢語并行并用的語言,而是日常語言的一種網絡變體,它離不開通用的漢語、漢字而存在。其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和豐富,兼容了字符、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等,構成了前所未有的網絡信息傳播的多模態特質。
作為一種新興的、伴隨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在適應和滿足網絡交際需要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語言游戲功能的魅力,不時帶來網絡上的語言狂歡:別具特色、推陳出新的新詞新語令人應接不暇;各領風騷的網紅也帶紅了一批表達形式;此起彼伏的網絡流行體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褒貶社會。從“樓××”到“被××”、從“表哥”到“房姐”等,網絡流行語儼然成為當下社會的溫度計和晴雨表,網絡也成為新詞語的孵化器、推進器和試驗場,中國網民的智慧特別是語言智慧在此得到了充分釋放。
[低俗語言產生的背景]
但是也應該承認,網絡上確實存在一些低俗的語言現象,人民網就曾發布《網絡低俗語言報告》。這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它們是網絡特有的現象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現實生活中俯拾即是,魯迅先生就曾撰文《論“他媽的”!》。
不難發現,網絡低俗語言有些就是從現實生活直接遷移來的,如“逼逼”“我日”等,而更多則是將現實生活中的“原型”通過變形而“借尸還魂”,如“SB”“臥槽”等。也就是說,網絡并非是它們的發源地,而是網民借以流傳之所。可見,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各個生活層面不文明的、粗俗的甚至罵詈語,有其特殊的傳播與交際功能,任何一種語言、文化,任何一個民族或是個體,似難免俗。
現實生活中的低俗語言雖不絕于耳,但更多地表現為口頭話語,難以記錄或量化;而網絡信息可存儲、檢索、統計、量化,故而造成一種感覺:網絡低俗語言猛于虎也!同時,口頭語言的書寫化也遮掩了一些詞語的低俗性,客觀上形成其可使用、可復制的錯覺,進而在公眾話語中蔓延。
參考對策
對于網絡語言,我們應基于理性的分析,主動對網絡語言加以治理和規范:
一是分層治理。網絡媒體不單單是新聞傳播工具,更是一個集信息傳遞、交際、娛樂、游戲、購物等功能于一身的交際平臺,其語言樣式與要求各有不同,故不宜等而視之。
二是把握重點。官方媒體、門戶網站及至公眾號等面向公眾的大眾傳播應成為治理和規范的重點。
三是上下聯動。虛擬語言生活實際就是現實語言生活的延伸,網絡語言的母體在現實世界,因此虛擬與現實語言生活應齊抓共管,在全社會倡導語言文明,全面提升現實世界人們的語言素養,優雅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而構建網絡時代的和諧語言生活。
2017天津市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寒假將至,不少家長又在絞盡腦汁替孩子選報課外輔導班了。課外輔導培訓市場體量究竟有多大?2016年12月27日,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700萬至850萬人。
綜合分析
課外輔導培訓市場之所以有這么強的吸金能力,一個重要原因是需求的推動。升學考試對分數的剛性需求、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消費行為的“羊群效應”、培訓機構的推介等,多重因素疊加催生出一個巨大的市場。然而,規模如此之大、影響面如此之廣的市場,卻隱含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呈現出相當程度的無序競爭。
培訓內容五花八門,難辨真偽。課外輔導培訓涉及面很廣,除與學校課程有關的培訓外,還有以培養興趣、提升技能之名開辦的各類輔導培訓班。然而,哪些內容可以培訓,沒有參考的標準;培訓對孩子成長究竟有什么作用,不僅家長不清楚,培訓機構也不完全明曉。
培訓質量良莠不齊,難以衡量。師資是決定培訓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對于師資水平的認定,除培訓機構的一家之言外,也沒有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這種狀況引起家長的擔憂。根據調查,有三成家長對輔導機構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持質疑態度。而且,現在絕大多數輔導培訓機構使用的是自編教材,這些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何,尚無結論與標準。再者,由于影響孩子培訓效果的因素很多,盡管家長和學生付出了經濟和時間成本,但究竟“性價比”幾何,同樣缺乏真實科學的評定。
培訓機構小而散,既加大了運營的不確定性,又增加了家長的風險。據報道,2016年,僅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被曝光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跑路案件就有十余起,涉案金額十幾億元。課外輔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參考對策
對于存在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與手段去解決。一方面要發揮市場的自我凈化功能,另一方面,還必須通過嚴格、科學和有效監管,遏制其野蠻生長,推動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有序競爭秩序的建立。
制定標準是監管的前提。課外輔導培訓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對該行業設置一定的門檻,對其軟硬件設置一定的限制條件。比如,針對輔導培訓的內容、師資、教材、考核等制定相應的標準,對資金的使用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托管。
明確責任是監管的保障。課外輔導培訓市場目前存在“九龍治水”的困境,工商、民政、教育等部門各管一段,造成了監管的缺位,因此必須明確各自的監管職責。從實際情況來看,課外輔導培訓市場的監管應以教育部門為主,進行資質條件的審核和日常監管,其他部門則應根據各自分工積極配合,規范培訓機構的運作。唯此,才能保障課外培訓市場的健康有序。
看過“2017天津市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