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海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總體來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著經濟結構不優、農民增收緩慢、縣鄉財政困難、人才資金缺乏、縣級政府調控乏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縣域經濟就難以快速發展,勢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縮小與地方發展差距的戰略舉措。因此,只有攻克縣域經濟發展難題,才能為建成小康社會開創全新格局。
積極推行“擴權強縣”,減少行政環節,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管理功能,進一步擴大縣級管理權限。首先,在擴權政策出臺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調查論證,以保證擴權政策的前瞻性、可行性、合理性、協調性。兼顧上級市與擴權縣利益,協調好中心城市擴張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其次,改革應從“強縣”擴權向“弱縣”擴權推進。通過先“擴權”然后實現“強縣”的政策效果。最后,應注意加強對擴權縣的監督和制約。在縣級行政權力擴大的同時,要創新監管方式,采取措施對其權力運行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防止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和權力濫用,使縣域經濟在良性發展軌道上大步前行。
加大對縣域經濟的財政支持。各市級財政局要加大爭項引資力度,積極籌集資金,整合現有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采取貼息與補助等形式重點投向培育特色經濟、壯大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項目。
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鎮。因此,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件硬抓,硬件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和重組,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縣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流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縣域經濟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對整個未來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解放思想觀念,改變政府服務機制,完善市場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努力實現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海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大批美企被傳撤離珠三角……一連串新聞事件讓人隱約嗅到困境中國內制造業外貿企業山雨欲來的氣息。我國進出口增速下滑,眾多外企老板叫苦不迭,創造了輝煌與奇跡的“珠三角模式”在危機的沖擊下弊端漸顯。倒閉潮喚起人們的深思,在江蘇考察時更特別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升級,增強內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發展目標。“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
外部因素使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長期依賴歐美傳統市場的我國外貿企業還沒來得及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就在歐美消費需求大幅下降的影響下進入寒冬。歐債危機加劇、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加之歐美對中國高筑貿易壁壘,直接導致珠三角出口加工企業的訂單大幅減少。我國的外貿制造業主打來料加工,依賴優惠的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如今這已不是優勢了。特別是對利潤較低、相對簡單的產業如服裝業,很多跨國企業將其生產工廠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技術含量單一、依附性過強、失去自主權等致命的缺點讓企業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襲來時一蹶不振。如果中國經濟不加快轉型升級、改革創新的步伐,必將在曾經的“優勢”上慘遭淘汰。
內部因素是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所在。外因始終通過內因起作用。此次危機之前,我國傳統加工貿易企業的缺陷已初露端倪。原材料價格上漲、稅費負擔重、管理效率低、成本高等壓力在依賴廉價勞動力取得的利潤遮掩下其實早已存在。我國流通產業也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城鄉發展不均衡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繼而引發低層次惡性競爭。憶往昔,勞動產業發展靠人口紅利,看如今,資本上漲訂單價格反壓低。中國制造的悲慘境遇正是在警告國人,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動力終將被更加廉價的勞動力所取代,沒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終將被致力于優化升級的產品所取代,沒有掌握自主營銷渠道和產品定價權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科技和品牌營銷的企業所取代。這是危機四起的傳統制造業留給國內其他企業的重要思考。
當前,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經濟轉型升級是增強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核心,為此,各級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把經濟轉型升級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經濟體制、加大投入、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等有效手段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才能實現產品從“量”多到“質”高的轉變,才能推動我國早日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才能使我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在城市中安放我們的精神
“人們為了生活而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其中關鍵,正在于何為“生活得更好”。
城市生機勃勃,予人無限可能。從經濟學上看,這是“集聚效應”產生的強大向心力。然而,生活并不僅僅是經濟學。現實中,每天都在拔節的城市,往往與“生活得更好”演出二律背反:鋼鐵叢林里看不到日升月落,霧霾圍城讓人不敢深呼吸;小區越蓋越好,孩子卻不懂什么叫“遠親不如近鄰”;網絡越來越快,低頭族們卻忘了給身邊的老人讓座……很多人在反思:物質豐富,就能生活得更好嗎?
美國社會學家芒福德認為,歷史上幾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質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備了強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對自然的敬畏、對安全感的需求、對新鮮事物的渴望,等等。這也意味著,滿足人們最本質的精神訴求,才是城市存在的目的,也才是讓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的關鍵。
打開歷史的視野就會發現,面貌多樣的城市,背后是對“如何安放精神”的不同回答。古希臘的雅典開民主風氣之先,阿戈拉廣場成為聚集人的公共空間;明清時代的北京,布局嚴謹、建筑恢弘,展現大一統下的治國理念;巴黎盧浮宮珍品薈萃,層疊的歷史也層疊下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尋……城市是由人所建造的,物質只是載體,決定一個城市風貌的,最終是張揚其間的人類精神。
人在自然環境中,感到舒適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構建城市的精神宜居,同樣需要讓心靈的各種儀表讀數始終保持最優。
身暖通體舒泰,心暖城市如春。一座城市有沒有溫度,體現在規劃上是否有初心、管理上是否走了心。落腳城市的人們不是候鳥,他們不僅為了生活,更為了尋找歸宿感和身份認同,為了尋找“我是誰”“來自何處”“去往何處”等永恒問題的答案。讓城市從“地產”回歸“土地”,讓建筑從“房子”回歸“家園”,才能規劃好更多精神的空間。“暖”既是人文精神的普照也是人本細節的呵護,來自公園、博物館、圖書館,也來自可以讓拾荒者入館閱讀的管理,來自讓孩子們也能悉心與藝術對話的布展。提升溫度,保持溫度,城市才不僅是高樓大廈、鋼鐵叢林。
生命的誕生與存在不能缺少水,保持心靈健康也同樣需要文化“濕度”,構建精神宜居,應致力于涵養城市的文化水源。前段時間,有公益組織進行了“地鐵丟書”活動,希望讓更多人加入地鐵閱讀的行列。雖然效果可能有限,但也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設的問題。一群詩歌愛好者自發“為你讀詩”,讓詩意充滿手機的移動空間;各類民間劇社、合唱團,在大小劇場里演繹著“城會玩”;讀書會在悄然生長,嚴肅的閱讀與討論凝聚起志趣相投的人……讓城市氤氳“濃得化不開”的文化氣,城市就會因文化的滋養而年輕,文化更會因城市發展而生機盎然。
“此心安處是吾鄉”。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向著美好生活前行的歷史。讓我們致力于構建詩意的棲居、精神的家園,愿我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
看過“海南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