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一)
全球氣候變暖已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低碳”的概念隨之進入人們視野,各種“低碳”提法也應運而生,盡快建設“低碳社會”成為了人們的夢想。而我國作為需要長期保持經濟高增長的發展中大國,短期內有效發展“低碳”十分困難。惟有主動出擊、因地制宜、積極參與“低碳”建設,方可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比發達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主要是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有效發展階段,隨著經濟有效增長,能源消費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需然有相應增長。我國人口多,經濟總量大,當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已與美國相當,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的兩個排放國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為60%,當前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趨勢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為此,我們需須積極作為,大力構建低碳社會,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節能減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進全民的低碳消費和生活意識。要繼續深化高能耗領域節能減排工作,加大力度實施“關閉五小企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循環經濟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綜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動。同時,要科學引導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議對居民取暖采用分戶計量收費、地熱取暖、太陽能蓄熱、補貼雙層玻璃窗用戶等措施;裝修時使用纖維板等節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熱空心保溫磚等,努力推行民眾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低碳經濟建設。要重視能源規劃的制定與落實,要盡快制定和完善能源總體規劃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類專項規劃,把能源開發的區域和時限進行有序安排,適時微調和修正,嚴格按規劃穩步推進,以綜合提高我國能源的可持續供應能力;應充分發揮國家工業生態園示范作用,積極探索低碳發展之路。
開展科技創新、加大新能源開發,積極發展低碳技術。要依托現有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包括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等,要在理論、原理、方法、評價指標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發展新能源及清潔能源技術。不單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可燃冰、水電、核電等清潔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傳輸方式如超高壓、智能電網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減少對高碳能源的依賴,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既有緩解能源短缺壓力、履行減排義務的現實考慮,更有占領未來科技制高點、開拓經濟發展空間的長遠打算。當前,我們應在政府主導下,依靠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更新以及對外合作,將我國的低碳社會計劃穩步推進。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二)
互聯網需要熱情的接納與理性的升華
在上世紀諸多發明創造中,互聯網堪稱奇跡位于榜首。像寓言一般,互聯網飛速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模式和思考方式。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三維”空間,包羅萬象,深刻的影響著生活的各個方面。
人們一邊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開放、自由與便捷,但隨之而來的煩惱也日漸凸顯。如公眾過度依賴互聯網,變成了“無網不行”的社會;人們越來越沉迷于匿名的交流中,不愿意跟親人朋友互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發淡漠。互聯網上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使我們無暇顧及信息的真偽,更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從某種程度上,互聯網讓我們變得更加淺薄。所以,我們既要熱情的迎接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和創新,還要以高度的理性鄭重審視互聯網的“缺失”,以便更好的服務于生活。
互聯網需要熱情的接納。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資訊和幫助。微信紅包,使人們隔空“秀”親情;滴滴打車,足不出戶享受訂車之樂;網絡購物,一場不見硝煙的指尖“狂歡”。互聯網,讓我們任意放大想要的生活和體驗,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語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開闊得無從想象,世界因互聯網又親密的觸手可及。互聯網將以排山倒海般的態勢,席卷整個時空,加快人類探索、前進的步伐!面對互聯網,我們不應抵觸網絡和排斥移動終端,應該以熱情包容的姿態欣然接受它為我們重新締造的生活,唯有適應改變才能主導改變。
互聯網需要理性的升華。人們對互聯網上生產和消費信息樂此不疲,甚至上網成癮,患上了難以戒掉的“網絡依賴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你身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流傳于網上的段子真是最絕妙的諷刺。這種依賴的可怕在于,人們不再相信和依靠自身力量,任由網絡充當生活的主宰者,有人曾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長此以往,恐怕上帝就再也笑不出來了。試問,有沒有人懼怕過網絡背叛或放棄我們的那一天?在這趟疾馳前進的發展列車上,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大腦和理性的思維,對互聯網有更全面的認知,緊緊抓住網絡發展的“龍頭”,消弭本身的“戾氣”,以人為本,方能令互聯網升華和完善,真正實現為人類服務的初衷。
不可否認,互聯網構建的社會精彩絕倫、異彩紛呈,讓我們用飽滿的熱情和絕對的理性來更好的擁有互聯網,更好的擁有全新的每一天!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三)
不要緣木求魚也不要竭澤而漁
在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我國迅速成為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大國,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與此同時,我國環境安全問題也日益嚴峻,青天碧水的景色已被“厚德載霧”取代,GDP的持續增長與日益枯竭的資源形成鮮明對比,這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對立體,即保護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追求經濟發展就必須犧牲環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環境污染現象,環境安全問題頻發。實踐證明,犧牲環境不僅不能帶來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反而產生了大量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經濟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保證,好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基礎。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將二者對立看待。正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所言,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二者皆不可取。
脫離經濟發展抓保護是“緣木求魚”。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暫停經濟發展的腳步,一味進行環境保護,將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何況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是簡單的保護或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因此,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持續的經濟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支撐與技術支持,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
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自然環境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快速增長的GDP背后既有飽受污染的城市,又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垃圾數量,更有頻繁發生的環境沖突。種種亂象告誡我們這種拼資源、毀環境的發展模式并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決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絕不能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而是要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更不可行。在生態文明寫入報告、全民期待“美麗中國”的今天,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道路。經濟發展關系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以經濟發展支撐環境保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只有走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才能既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又滿足人民群眾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看過“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