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天津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公共場所顧名思義是給社會民眾提供活動的場所,是每個居民共有的環境,更是需要我們共同保護的地域。但是近幾年卻屢次發現種種不文明的現象:醫院、車站大廳座椅當成了自家沙發;餐廳吃飯,家長用飯碗給孩子接尿等等事件卻時常見諸報端。每個人對于“文明”這個詞匯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們要尊重社會的文明,社會的和諧需要每個人的呵護。
公共文明的強化,從微觀層面,需要個人的約束。文明這個詞本身就區別于法律,它沒有強制的約束性。在道德層面,我們難以通過管理來提升,更多的是通過宣傳的方式來進行強化。在小的時候,我們學過很多關于思想品德的事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內容似乎已經被我們拋在了腦后。不可否認,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的提升,甚至會對年輕一輩產生了極其負面的效應。思想層面的內容就是要加強民眾的自律意識,社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模范典型,通過正面例子的引導,將公共文明得以提升。
公共文明的強化,從宏觀層面,需要社會各界的監管。曾經,發生了一起在地鐵上的不和諧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在上海地鐵二號線,一名女子正在吃鳳爪,邊吃邊把骨頭和殘渣往地上扔,待爆料者制止后,甚至掏出手機與爆料者對拍。在這樣的環節中,在兩個方面的管理有著缺失,首先是市民的管理,在面對這種情況下,很多市民本著“與己無關”的想法,并沒有制止;另一方面就是地鐵方面,雖然有相應的法規,禁止在車廂內吃食物,但很顯然由于缺少管理,這樣的法規已經變成一紙空文。雖然說我們不能強迫群眾參與其中,群眾也沒有管理的義務,但是我們要敢于向不和諧因素說“不”,群眾應該與政府形成合力,鑄就社會的文明和諧。
社會的文明不是國家層面的事件,更是每個人的事。亂停車、車窗拋物、破壞公物……種種不文明的行為,會讓城市形象蒙塵。這些不文明行為不僅是對社會的傷害,也是對自己的傷害。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社會懂得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強化公共文明,就是要樹立“自律”和“他律”思維,這樣才能共同建設和維護我們美好的生活。
天津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到了“半床棉被”的故事:當年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說完這句話,全場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大家為什么情不自禁地鼓掌?我想一定是被紅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感動。在那段艱苦的歲月,紅軍與老百姓團結一心、患難與共,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美詩篇。今天,雖然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但是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沒有變也不能變。深刻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需要黨員干部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首先,要在思想上堅定人民至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出現偏差,就會導致行動脫離正軌。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墮落,往往始于思想錯誤,在他們的思想中,人民可還有一席之地?在他們做事前,是否考慮過人民的感受和利益?所有黨員干部,都來自人民,任何時候都不該忘了根,任何時候都應該把增強人民福祉作為奮斗目標。
其次,要在行動上保證人民至上。先進而高尚的思想,需要通過實踐彰顯;行動與思想是不是高度統一,是檢驗黨員干部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在將人民至上的思想與行動結合方面,焦裕祿是黨員干部的榜樣:他擁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第二書記、書記。他從到任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向焦裕祿學習,以人民至上,就要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憂。
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民群眾,渴望受到關注與幫扶,希望早日脫貧致富。黨員干部應該時刻牽掛民生疾苦,更要主動作為,深入一線體察民情,盡心謀劃富民之道,努力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脫貧致富,發揮困難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關鍵,黨員干部應該更好團結帶領困難群眾苦干實干,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把人民記心間,把責任扛在肩。
天津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以水為師
水是大自然萬物之靈魂。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也是說水有德行,能啟發君子修養自己的品行。筆者認為,國家公職人員應當“以水為師”,堅持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
一要如水之勇,激情干事。水至柔,卻柔而有骨,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有詩為證:“穿山透地不辭勞,至此方知出處高。千山萬谷難阻滯,終向大海做波濤”。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無盡的煩惱,有波瀾不驚的坦途,也有布滿荊棘的坎坷。水的這種“勇”的品質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一定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堅定執著的意志和勇爭一流的激情,時刻想到肩負的時代責任和光榮使命,一心一意為民謀利益。認準了這個理,才能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排除私心雜念,積極投身到“中國夢”的圓夢之中,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有心思用在這上面,才能擁有旺盛的工作激情,保持奮發的進取狀態。
二要如水之智,科學謀事。《孫子兵法》云:“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水因勢而變,隨境就形,或為雪,或為冰,或為霧,或為雨,或為雹。這是一種變通,也是一種智慧。現在全國上下正在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這是黨的集體智慧。這要求我們融入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時刻眼睛向下,時刻向群眾學習,時刻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要對群眾懷抱一腔真情,對群眾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不能只滿足于在辦公室聽匯報、看信息、定舉措,要深入基層去,深入群眾中去,了解實際,掌握實情,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廣集群眾智慧,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的途徑。
三要如水之平,公正行事。古人說過:水,準也,準,平也。天下莫平如水,水是公正的,它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管放在瓷碗還是金碗,不管是平民百姓或是達官顯貴,它都一視同仁。水是公平的,一旦停留下來,深淺不一的坑坑洼洼都成了一個水平,沒有偏袒、沒有高低,所謂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這就是“水平”。水的這種公平性讓我們看到,一點兒傾斜都會破壞水面,學習水的精神,就是要做到公道正派。治事理政,貴在一個公字,難在一個正字。子曰“政者正也”。這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心正則公,公則不為私利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有公心在,則權色難侵。其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準,也是我們各項工作應該牢牢堅持的基本原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句話是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可是要攻破堅強的事物,沒有一樣勝過水。所以,我們真應該“以水為師”。
看過“天津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