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農婦劉女士熱心讓鄰居李老太太搭載自己的順風車,不料發生事故,老太太不幸去世,劉女士主動提出賠償,老太太家屬堅決拒絕,理由是“不能讓好人做了好事,卻得不到好報”.
這個故事讓我很感動,很慚愧,試想如果我是當事人會如何?舉手之勞的熱心或許并不缺,但面對重大事故敢于擔當負責,面對巨大悲痛不忘感恩和包容,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這個故事很簡單,很平常,很樸素,但是卻很直觀,很生動,很溫馨,很有愛。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存好心,做好事,有好報的道理。
存好心就是要有勇于擔當的責任心、助人為樂的同情心、知恩圖報的感恩心、判斷善惡的是非心。先賢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 之心”,這四心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這些良心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不需要任何學習,也不用考慮,明心見性,當下就能正確的判斷。我們常說 天真無邪,理論大致源自于此。現代人看來,孟老夫子未免有點太傻太天真。現實中有太多的丑惡:從食品行業造假到媒體惡意炒作,從普通網民傳播虛假信息到官 員的奢侈浪費,連我們最信任的專家也被收買去做虛假鑒定……,坑蒙拐騙,弄虛作假,以次充好,行賄受賄,短斤缺兩,爾虞我詐……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令人 痛心,絕望,憤怒。我們不禁要懷疑,人性真的是善的嗎?
或許社會有一些丑惡,但是我們更要看到,社會也有很多如劉女士一樣善良的人:如恪守承諾的信義兄弟,恪盡職守的徐老師,舍己救人的吳媽媽,還有千千萬萬的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的志愿者……這些好人好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對人性善抱有希望,有信心。
好心不僅來自于人性的天生的力量,更來自于后天的培養。我們應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通過教育,使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人道主義情感、 正義感、自尊感等都有正確的發展方向。當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了具有良好公德共識的體系,一個社會的發展便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動力。
存好心只是知,只是觀念,只是想法,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僅有好心是不夠的,還應該做好事。
在存好心的基礎上,還要做好事。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做食品的將食品做得安全放心,做醫生的提高醫術減輕病痛……每個行業首先應該做好自己 的本分。其次是要樂于助人,甘于犧牲奉獻。劉女士的行為就屬于后者,不過遺憾的是,她沒有把好事做好。這讓我想起一些去參加雅安抗震救災的志愿者,他們滿 懷愛心和激情,在沒有任何救助知識和能力的情況下,盲目的趕到災區,結果是災沒有救成,反而要人救。可見做好事也要有知識,有能力,有準備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凡存好心的人,無論是什么結果,都應該有好報。
有好報集中體現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對于好人好事要有正確的評價機制和合理的救助機制。對于好心人首先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好心人有榮譽感,自豪 感、自信心。媒體要充分發揮抑惡揚善的作用,宣傳好、報道好好人好事。相關部門要定期發起組織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范的活動。就物質層面來說,要建立完善的 救助機制。做好事是有風險的,不能讓好人個人承擔,而是需要我們全社會為善良買單。社會要為善良撐腰,制度要為好人護航,這樣做好事才做得有,有底 氣,有力量。
做好事我們不僅要繼承古道熱腸,行俠仗義的傳統,還要豐富的知識和強大的能力,更要有正確的評價和制度的,這樣我們才能把好事做成、做多、做大。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談“執法”
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讓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無法讓好人充分做好事”。制度可以約束個體行為,但制度往往是靜態的規則,滯后于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既需有完善制度之識,亦須執行制度之手,方能發揮制度效用。
多年來,我國公路超載超限問題日益突出,儼然成為危急道路安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乃至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殊不知,超限超載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源于治理超限超載的法制缺失;另一方面在于執行治理超限超載制度的力度不足、制度的不完善和執行的乏力共同作用于公路運輸領域,致使超限超載現象與日俱增。要治理超限超載,完善制度并提高執行力是重中之重。
完善治理超限超載制度是治理的前提。依法、科學、民主是政府行政的原則。依法行政是行政三原則的首要構成要件。而有法可依是依法行政的基礎,是落實政府職責的前提。在治理超限超載時,不僅要出臺法律,對超限超載車輛的管理作出明確規定,如向違章車輛發出違章傳票,明確罰款金額,對屢次違章者采取司法行動;也明確貨主和運輸企業需承擔的責任;還需統一交通、公安等部門在治理超限超載中的處罰標準等,讓超限超載的治理有法可依。同時要明確各部門職能,將各地治理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范疇。
有法可依僅是治理超限超載的第一要素,在治理超限超載過程中,不僅要有法可依,還需執法必嚴,提高治理超限超載的執行力度。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由于檢測站點偏少,管理、執法難以到位,一些執法站點迫于壓力,采取“以罰代管”,交罰款就放行,更有甚者,檢測站點的交警、交通執法人員對超載車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乃至沆瀣一氣。實際上,寬松放行并不能貨運行業的安全運輸意識,約束運輸行為,相反卻客觀上造成超限超載愈演愈烈。為此,交管部門要轉變執法方式,將首次超限的駕駛員登記在案并口頭教育和警告,二次超限采取司法訴訟;對玩忽職守的交通執法人員采取行政問責,嚴肅處理,以壯士斷腕之心解決超限超載問題。
法律制度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運輸行業頭顱之上,也是遏制超限超載愈演愈烈的最后一道屏障。如若法律被束之高閣,超限超載就會被隔在屏障之后而無法。執法者的嚴格執法既是在踐行依法治國方略,也能運輸行業秩序,是治理超載超限的!
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普及動物倫理教育 社會文明發展層次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動物保護越來越被廣大民眾所重視,呼吁抵制“活熊取膽”,抵制玉林“狗肉節”等行為層出不窮。這些輿論和行動都在表明,動物福利主義與對動物權利的尊重已漸入人心,鮮明地反映了我們時代社會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存在,也把動物保護、動物福利、動物權利、動物倫理這些詞匯再一次帶到了公眾面前。
其實,遠在中國古代,出于仁慈惻隱之心,先賢們便產生了動物倫理的思想,例如孟子曾說: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古人還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這是倡導一種愛護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當西方廣大世界尚處于蒙昧時代,我們的先哲便有了這一頗具遠見卓識的深邃思想,令人嘆服。
不過,在今天,西方世界對動物倫理的認識已走在我們前面,西方有不少專門研究動物倫理的機構,并把動物倫理的研究上升到哲學層次。例如,美國有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動物倫理”課程。西方人不僅在動物倫理研究領域產生了大量的學術思想,而且通過學者們不斷的呼吁,動物倫理也漸漸成為一種社會思潮及實踐。
西方的動物倫理思想很豐富,他們認為動物能夠感受到痛苦,仁慈地對待動物是人性的內在要求,對動物折磨、殘殺是人性發育不完整和欠缺的表現。動物也有感受悲歡苦樂的能力,它們和人一樣應該獲得道德關懷,動物(尤其是受人類控制的)不應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或科學研究需要。從長遠看,人類不太可能都改吃素食,但對于食用的動物應該人道地飼養和人道地屠宰。
遺憾的是,我國社會中動物倫理教育幾乎是空白,動物倫理思想遠非社會主流,即使在知識界也同樣如此。而且,虐待、傷害動物的行徑在我們社會中還十分常見,一些公眾對殺狗吃肉也覺得不以為然,反倒是對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言行難以理解。
在當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時期,培育公民的動物倫理意識,對協調人與動物的倫理關系,社會文明發展層次有著重要的意義。動物倫理教育目的重在培養公眾愛護動物的意識,調動公眾參與動物保護的自覺性和熱情,喚起人們保護生命、維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思想,建構公眾新的價值觀、權利觀和道德觀。只有這樣,倫理思想才可能擴展到整個大自然,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態倫理才可能在整個社會普及,而與之相隨的必然是社會道德水平的整體升躍。
然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歷經這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需要用時間換空間的策略,靠蠻橫的肢體對抗和暴力語言可能適得其反。只有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內化于心的改變才會悄悄發生,才會真正的讓動物倫理教育在社會上普及開來。
看過“天津市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