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慶公務員下半年申論預測
2017年重慶公務員下半年申論預測一
【背景鏈接】
2016年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發生一起電信詐騙案,18歲的準大學生徐玉玉被他人以發放助學金為由,通過銀行ATM機轉賬的方式詐騙9900元。發現被騙后,徐玉玉與其父一起到公安機關報案,回家途中暈倒,出現心臟驟停,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案件發生后,公安部立即組織山東、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公安機關開展偵查。8月28日,此案告破。
【原因分析】
1、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政府、民航、教育、金融、醫療等公權部門,詳細地掌握了海量公民個人信息,使得“內部人”借販賣信息謀私斂財。此外,個人信息被黑客竊取并打包出售的情況并不少見;
2、老百姓防范意識薄弱。很多大學生、老年人等信息相對閉塞的弱勢群體,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和防騙教育缺失,容易輕信詐騙犯,從而導致個人財產損失;
3、防范宣傳不到位。防范電信詐騙的宣傳不夠及時、有效,宣傳的覆蓋面不夠廣;
4、低成本高回報。電信詐騙是一種投入很低、回報很高的犯罪形式,詐騙的手法很簡單,很容易傳播、仿效。
5、處罰力度偏輕。法律的支持力度還不夠,處理上偏輕,抓到以后判幾年刑很快就給放出來了。由于處理上的不太重也不利于遏制這種犯罪的發生。
【對策措施】
教育總結:
第一,加強電信詐騙的宣傳教育,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防騙警示教育,揭露各類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伎倆及避免上當受騙的技巧,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抵制此類詐騙犯罪。
第二,堅決禁止網絡改號電話運營,整治違規出租電信線路、制作傳播改號軟件等不法經營行為,嚴格規范對“一號通”、“400”、“商務總機”等重點電信業務市場的管理,加強對電話卡社會營銷渠道的管理,依法強制關停涉案詐騙電話。
第三,加強銀行卡安全管理,有力推進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堅決打擊買賣銀行卡不法行為,督促商業銀行建立涉嫌電信詐騙賬戶黑名單制度。
第四,抓緊研究建立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即時查詢、緊急止付、快速凍結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涉案資金查控效率,盡可能減少受害群眾的財產損失。
第五,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工作的落實,金融、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或黑客,若“違反國家規定”將公民個人信息出售,就構成犯罪。
第六,加大對電信詐騙案件的處罰力度,持續保持嚴厲打擊電信詐騙犯罪高壓態勢,從而對犯罪分子形成威懾。
2017年重慶公務員下半年申論預測二
【熱點銜接】
近日,湖南文理學院大四學生黃某利用十多名大學生的個人信息貸款50余萬元的事件引起廣泛關注。被卷入此事的多名學生稱,去年至今,黃某以自己錢不夠花為名向要好的同學求援,提出借錢要求。當對方表示沒有足夠的現金時,黃某便提出可以用網貸平臺進行貸款幫忙。多名學生指出,網貸平臺在接收到申請學生的照片、學生證、身份證及銀行卡信息上傳后即成功完成注冊,隨后就放款。他們將錢取出轉給黃某后,由黃某再每月進行分期還款。但因黃某使用了多個同學的身份進行貸款,且已巨額欠款未還,導致“幫忙”的同學面臨巨大償債壓力,因此事發。
10月9日下午,湖南文理學院黨委宣傳楊云回應該校學生黃某利用他人個人信息貸款事件時表示,涉事大學生已經休學,并已與幫其借貸的5名該校同學達成相關還款協議。
【申論預測】
鄭州學生因無力償還校園網貸借款而自殺,女大學生被校園借貸平臺要求“裸持”,湖南文理學院學生利用同學個人信息貸款50余萬元而無力償還……近年來,種種因校園網貸而引發的極端事件層出不窮,校園網貸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廣為詬病。針對校園網貸亂象,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成為投資發展重地,眾多“校園網貸”平臺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雖然給大學生消費和理財開辟了新路徑,幫助一些大學生解了燃眉之急,但是野蠻生長的校園網貸也誘使學生背上信貸危機,嚴重威脅著整個校園生態。
首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成熟,自控能力還不強,“校園網貸”推崇的超前消費和貸款提前使用理念,極易誘發學生消費欲望膨脹,致使其形成錯誤的消費觀念,甚至走上歧途。顯然,湖南文理學院黃某為過奢侈生活而不惜利用同學信息網貸以致背上巨額債務就是典型案例,而鄭州學生鄭某也是因校園網貸的誘導在賭球道路上一去不返,最終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跳樓自殺,由此同學之間也是人人自危,校園單純的人際關系環境就此蒙上陰影,此種“校園網貸”的危害可見一斑。
其次,大學生金融理財知識匱乏,風險預測能力與風險意識不足,防范意識也欠佳,以致無法清晰辨別不少“校園網貸”中的高利息陷阱,很容易被“貸款程序簡便、零利率、放款速度快”等宣傳口號誘導,從而陷入“利滾利”的怪圈不可自拔。而大部分貸款公司往往采取追索、威逼、上門要賬、盯梢甚至是發展下線、違法逼債等行為,大學生顧于臉面和學業往往忍氣吞聲,久而久之成為高利貸的犧牲品,付出慘痛的代價,女大學生被借貸平臺要求“裸持”,最終因無力償貸而致使個人隱私泄露,就是鮮明教訓。
為此,繼2009年銀監會發布命令嚴格限制信用卡入校后,2016年銀監會聯合教育部又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和整治,嚴肅查處針對大學生的違法放貸行為,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當然,高校更應承擔其主體責任,加強對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引導教育,要注重對大學生健康人際關系、科學人生態度、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讓大學生能理性看待金錢,理性對待個人行為,正確面對和把握人生。
而大學生則應增強自身的投資理財意識和觀念,明確投資理財目標,學習投資理財相關知識,掌握相關理財技巧,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預測能力,從而選擇正確的投資理財方式,培養合理的消費習慣。
“校園網貸”本代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如今卻變成行業毒瘤,引人唏噓。希望嚴格的管理、理性的投資、智慧的理財能使“校園網貸”演變成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動力。
2017年重慶公務員下半年申論預測三
【背景銜接】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我們不是在開證明,就是走在開證明的路上。”很多奇葩證明成了談資和笑話:江西一名14歲女孩戶籍登記時性別錯填成男,更改時被要求證明自己是女孩,最后在醫生建議下以B超代替,顯示女孩具備子宮等女性特征;57歲的張安在家負責帶孫女,一天,張安忙著做飯時,孫女把茶幾上的百元大鈔撕成了“紅紙片”。張安一點一點地將錢拼接起來,但還是缺了幾塊,去銀行兌換殘幣時,銀行非得讓他去社區開個證明,證明這錢就是他孫女撕的。找到社區,工作人員說這根本就沒法開,他們也沒親眼看見錢是不是孫女撕爛的。這些證明違反常識、于法無據,但是由于服務意識的缺失,權力意識的強悍,工作惰性的存在,怕承擔責任的原因,就出現了各種奇葩證明。
【原因分析】
奇葩證明能夠野蠻生長甚至大行其道,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權力太任性。不少地方不少領域,由于缺乏具體明確的權力清單和程序規定,權力運行機制不完善。公章意味著權力,權力意味著有尋租的可能,權力一旦變味,打官腔、甩冷臉、踢皮球就在所難免。
二是利益存勾兌。個別人員把權力當資源做等價交換,是培育奇葩證明、不必要審批的堅實土壤。正常申請辦證層層卡殼,但塞點灰色收入很快就“特事特辦”,這種行為大行其道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證明,到最后都得通過花錢找人解決,比如去派出所塞紅包證明自己沒犯過罪,其實是“用犯罪方法證明自己沒犯罪”。
三是信息存壁壘。客觀而言,政府各部門之間目前還存在嚴重的信息壁壘,一個部門審批,需要多個部門的核實,一張證明的開具,需要多個部門輪回打游擊。審批事項多、辦事程序不科學,A部門說需要B部門的證明,而B部門說沒有A部門的證明我用什么來證明,容易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
四是問責制度不健全。須看到,在“反腐”、“反四風”大背景下,很多公務人員不再明目張膽地權力尋租,但還有給老百姓辦事設置障礙的慣性。一些機關人員不敢再吃、拿、卡、要,就通過奇葩證明搞點“故意刁難”,在被人討厭中尋得權力的快感。說到底,還是問責機制不夠健全,有權必有責、失職被追責沒有成為共識。
【危害分析】
一方面,“荒唐證明”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從出生的準生證到死后的骨灰存放證,不足百年時間里,常用證件就一百多個,再加上各種“荒唐證明”,一個人一生中花在辦證的時間成本難以估算。而為了辦一個“荒唐證明”,不少人“跑斷腿”蓋章,花在上面的時間、人力、物力等成本“不計其數”,這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傷害了簡政放權的成色,明顯與中央簡政放權的初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暴露出目前審批煩瑣的問題依然存在。當前中央大力提倡“簡政放權”,要各相關職能部門行政審批時明確時限和責任主體,要求將繁雜行政審批事項程序簡化,打破簡政放權“最后一公里”困境;諸如此類“荒唐證明”,是職能部門之間不愿擔責、獨自為政、又不愿意互相核實的體現。
【對策分析】
一是鏟除奇葩證明存在的土壤。相關部門必須拿出責任意識、擔當情懷和改革勇氣,以釘釘子的精神推進改革,各部門要明晰職權范圍、規范辦事程序、打破信息壁壘把“方便自己”轉變為“方便群眾”。
二是完善相關制度。一方面,“法無規定不可為”是公共服務的底線,對于那些于法有據的證明,要清清楚楚貼在墻上,明明白白掛在網上,扎扎實實記在心里,給具體辦事人戴上“緊箍咒”,要通過制度約束具體的執行人。另一方面,通過嚴肅問責倒逼執行人的責任擔當和服務意識。
三是提供人性化服務。讓“奇葩證明”絕跡的關鍵在于做到人性化的服務,尤其是,政府在設定審批事項、設計辦事流程時,要從人性的常識出發,不是囿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管制思維行事。
看過“2017年重慶公務員下半年申論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