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詩課后訓練題及答案(2)
《談中國詩》課后訓練答案
1.答案:(1)“一蹴”本是“踩一下、踏一下”,這里應是“跳一下”的意思。蹴,cù。(2)屢次見到,不再新鮮。數,shuò;鮮,xiān。(3)píncù,皺眉皺額。(4)回腸蕩氣:使肝腸回旋,使心氣激蕩。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吞言咽理:形容心情激動而說不出話語和道理的情形。咽,yè,吞咽。
2.解析:這是一道學習方法的測試題,閱讀的實踐告訴我們,閱讀的第一步是注意力的指向,不是文本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也不是句子中的第一個字都值得推敲,閱讀時能不能把注意力指向應當注意的目標,是衡量閱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決定閱讀效率的關鍵。第二步是在閱讀目標確定之后,要明白怎樣才算是把這個句子或詞語的意義弄懂了,要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它們弄懂。這是閱讀時要經常思考的問題,把這個問題弄明了,閱讀的能力就會提高。
答案:(1)解讀這個句子,第一要明白“盡職”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第二要明白為什么“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根據下文“也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居高臨下的觀點”,得知“盡職”在文中的含義是指對本國詩居高臨下地進行分析,進而全面地認識本國詩的特征。為什么不能“盡職”呢?文中說是因為“他至多就本國詩本身分成宗派或時期而說明彼此的特點”,這是說,他只能進行縱向的比較,得出不同時期的本國詩的詩人或流派的特征,而不能把本國詩和外國詩進行橫向的比較,從而得出本國詩與外國詩不同的特征。
(2)解讀這個句子要能根據上下文確定代詞“這個現象”的意義。確定代詞的意義一般從上文思考,但這個代詞如果只從上文考慮,可以理解是“早熟”,或“早衰”,也可理解成“早熟的代價是早衰”,意義難以確定,所以必須根據下文闡述的意思,才能確定“這種現象”指的是“早熟”。
(3)解讀這個句子要聯系上下文確定“內容”“作風”這兩個抽象性詞語的具體意義。解讀的方法是必須先明白這個句子在文中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上文論述“內容相同”,下文論述“作風相同”,因此就很容易明白,“內容”的含義是中西詩歌中都有“古典主義的逍遙林下”的田園詩。“作風”既指“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也指“純粹的抒情詩”這種詩體。
(4)解讀這個句子要從表達技巧入手,句中用了比喻、通感、反復等修辭手法,要分析它們在句中的特殊意義和表達效果。作者把研讀中國詩的感受比喻成在中國小住可以增加對本國的愛戀,又比喻為離家遠征可以更好地體會家鄉的甜蜜,通過這樣的比喻可以使讀者具體、形象地感受到研讀他國詩歌的意義。對家鄉、對本國文化的愛戀是一種抽象的心理感受,而“甜蜜”是一種味覺上的感受,在這里作者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使心理上的感受形象化具體化,作者又將“甜蜜”反復使用,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效果。
3.解析:比喻說理是本文主要的表達方法之一,它極大地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閱讀時要認真理解比喻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一個比喻含有喻體和本體,題目要求說明比喻的意義,就是要求指出比喻的本體。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明喻、暗喻的喻體和本體同時出現,因此較易理解,但借喻常常不直接說明本休,要根據前后文分析,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自然也成了閱讀的重點。
答案:(1)“鞋子形成了腳”比喻“押韻的禁律限止了中國詩的篇幅”,“腳也形成了鞋子”比喻“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這里用鞋子與腳的互相依從的關系比喻詩體與詩心的關系,形象地說明了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2)這里有兩個比喻,第一個是將中國詩人比喻為微雕藝術家,實際上是將中國詩比喻成櫻桃核或二寸象牙的微型雕塑,說明其小而巧的特征。第二個比喻是用“眉眼顰蹙”可以看遠,比喻“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用一個淺顯的比喻說得明明白白。(3)用的是明喻,強調了共性比個性更重要。(4)用的是借喻,其中有著豐富的含義。“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比喻中西文化的互相通融,但是“你們叫它‘北京狗’”,不承認它是“西洋狗”;“我們叫它‘西洋狗‘”,不承認它是“北京狗”,這是比喻那些把中西文化割裂開來的觀點。“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這是說應該用中西文化交融的觀念批判那些把中西文化割裂開來的人。(5)是一個復雜比喻,也就是說比喻里面套了比喻。從大的方面來看,作者引用西臘哲學家的說法,把人生比喻為一次旅行,從家里(大自然)出發,然后外出(人生),最后又回到家中(大自然),以此比喻研究外國文化也是一次旅行,從本國文化出發,研究他國文化,最后又回到研究本國文化。這樣,就形象地說明了研究他國文化對研究本國文化的意義。從小的方面來看,作者用“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來比喻,說明旅行的目的是回家,是為了找到歸宿,用以說明研究他國文化的目的,還是要落腳于本國文化。
4.解析:毛澤東說過:“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這里說明了演講、寫文章之前必須先要明白聽眾(讀者)是什么人,他們的需要是什么,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本題則是一種逆向思維,要求通過這篇演講,回過頭去揣測聽眾是什么人,他們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實際上就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分析概括。通過這種練習,我們既可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演講這種文體的特征。
答案:從作者的演講內容來看,這批聽眾的主體是一般的有文化的美國人,他們有一定的鑒賞詩歌的經驗,了解本國詩及其他西洋詩,對中國詩有所接觸,有一定興趣。他們之中或許會有人認為中國詩很神秘,不可理解;或許會有人持西方文化本位的態度,傲視(輕視)中國詩歌。 基于這樣的定位,作者首先考慮本次演講的主題當是中國詩歌的特征及其與世界詩歌的聯系,既要批判將中國文化視為本位文化的盲目心態,又要批判將西洋文化視為本位文化的傲慢心態,以促成中西文化的交流。具體要講的問題是:怎樣研究中國詩歌,中國詩歌有怎樣的特征,中國詩歌和西洋詩歌有沒有相通相融之處,外國人為什么要研究中國詩歌。總之,要明確寫文章做演說心中要有聽眾和讀者的道理。
5.解析:這是一道學以致用的練習題,要求利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進行詩歌鑒賞。課文中講到中國詩的特征有四,顯然篇幅、風格、內容等都不討論之列,思考點只能定在“暗示”這一表現手法上。題目中也有“畫蛇添足”,“過于落實,似泛說較好”等語句作了暗示。
答案:評論者認為“腸斷白蘋州”為畫蛇添足之句,因為脈脈斜暉和悠悠江水,象征著女主人公的不盡情思,無窮怨望,給讀者思維無限留下發散的空間,具有豐富的暗示性。“腸斷白蘋州”雖寫出了女主人公更難排遣的斷腸情懷,失望趨于絕望的傷痛,但過于直白,畫面布局得擁擠,沒有給讀者留下虛空的獨處空間。
蘇東坡對柳宗元《漁翁》一詩極是贊賞,認為此詩“以奇趣為宗”,而刪去末二句,使詩以“欸乃一聲山水綠”的奇句結,不僅“余情不盡”(《唐詩別裁》),而且“奇趣”更顯。
所以,評論者對《望江南》《漁翁》結句的批評與錢鐘書的觀點“一種懷孕的靜默”是契合的。中國詩家們在有限的字數里尋找無限的意蘊,“言有盡而意無窮”,刪去后更使“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6.解析:
《涼州詞》
在戰火紛飛的邊塞,一場盛大的宴會開始了。戍邊的戰士們,用來自域外的夜光杯、斟滿同樣是來自域外的葡萄酒,聽著是胡地的琵琶彈奏著胡地情調的樂曲,互相舉杯勸酒,開懷痛飲。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臥倒在沙場之上。看到這個場景,請你也莫要取笑啊,自古以來,上得戰場的戰士有幾個人能夠安全地回來?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宴會?是出征之前的壯行酒?還是得勝之后的慶功宴?他們面對的將是怎樣兇惡的敵人?他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血與火的考驗?作者統統省去不說,只是截取“飲酒”這個最有“生發想象的片刻”進行描寫,表現這些天天與死神打交道的將士們是如何地享受著生的歡樂和喜悅。
《閨怨》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對這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本來無憂無慮,凝妝登樓,觀賞春色,孰料反引起了一懷惆悵。
品味全詩,可知女主人公感情的爆發點是“忽見陌頭楊柳色”的片刻。此刻蘊蓄著豐富的含量:春晨,女主人公凝妝打扮,款步登樓,本是漫不經心的矚望,卻忽有所遇,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觸電似的勾起她許多感受和聯想──有春風蕩漾的柳絲,她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有折柳贈別,她聯想起闊別已久的遠方夫婿;有嬌美的柳色,她聯想起大好春光無人共賞,更反添憾恨縷縷……這一切都是在“忽見”的片刻閃電般地掠過心頭,聚積成一股強大的沖擊力量,促使她從內心深處發出前所未想的,而此刻卻變得異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正是巧妙地抓住了主人公內在心理的微妙變化這一富于“包孕”的片刻,出色地完成了全詩的主題“閨怨”。
答案:略。
7.(1)解析:本題是對文章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答題時要注意這個句子對上文有歸結的作用,要從“不過”以后的語句中去領會它們的含意。
答案:短小的篇幅 ; 悠遠的意味
(2)解析:本題是對句子含意的理解,A句是一個比喻,要根據上下文理解它的比喻義。B句孤立看很費解,但文中說得明白:“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抓住了這句話,答案就出來了。
答案:A.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國詩的特點。B.用精細確定的形式表達不可名言的、天然而成的境界。
(3)解析:本題屬歸納內容要點,答題時先要抓住文中“有時候”、“有時”等詞語,正確劃分層次,然后在此基礎上概括層意。
答案:①靜默不言,欲說還休。②故說“不知”,不了了之。③問而不答,以問為答。
(4)解析:這是對文中引語的理解,引用公爵的話,從表面看好像是諷刺中國詩里問的太多,給人一種陳舊生厭的感覺;引用拜倫的話,從表面看,好像是說,中國詩不管人們有沒有生厭的感覺,它還是問個不停。讀到這里,作者好像是對中國詩的這一表現手法持一種否定的態度。但是讀到下文:“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這時,你會明白,原來上述引文對于下文有反襯的作用。
答案:引用莎士比亞和拜倫的話,是為了從反面襯托,這種結尾發問的表達方式在中國詩歌里雖然很多,但是每一次都能令你“回腸蕩氣”,沒有任何使人生厭的感覺。
(5)解析:本題為評價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A中作者并沒有否定其觀點之意,B中并不是說明詩歌創作的艱辛,而是富于暗示的美。
答案:AB。
談中國詩課后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