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課文及課后練習答案
師說課文原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課后練習答案:
一、這篇課文論述了從師之道。看看課文的第一段是怎樣逐步推出論點的,第二、三段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二、課文的第二段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說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對比有怎樣的論證作用。
三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作者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參考答案:
第一段開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緊接著正面概述教師的職能和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然后轉而論述從師的必要性,無師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論述擇師的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為師,并歸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評述當時不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從師的必要。第三段舉歷史事例正面論述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二、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對比論證的手法重點理解第二段的內容,第二段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參考答案:
這一段用了三組正反對比的事實作論據。第一組,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第二組,對其子于對其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恥學于師。第三組,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對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三、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以現代觀念總結作者從師為學的進步意義,并就課文第三段談自己的認識。
參考答案: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第三段闡述師道、師生關系,以能者為師,也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比較容易接受,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師說課文及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