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課后練習題及答案
寡人之於國也練習題
A.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涂有餓莩。 B.直不百步耳。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D,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指出下面句中詞類活用的情況:
①填然鼓之, ② 王道之始也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④ 然而不王者
⑤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⑥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⑦王無罪歲
5.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數
(1)愿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 )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 )
(5)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 )
(6)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
發
(1)百發百中 成語 ( )
(2)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 )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于國也》 ( )
(4)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
(5)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 )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 )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 )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
(3)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 )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
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
(2)窮兵黷武 (成語) ( )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 )
(4)草木皆兵 成語 ( )
勝
(1)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 )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 )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 )
6.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或……;②直……耳,是……也;③是何異于……。
答:
7.本文對孟子的“王道”作了一些闡述,其具體內容有哪些?孟子“仁政”包含有哪些積極的因素?
答:
8.閱讀《孟子》短文一則,然后回答問題。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1)作云,沛然(2)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3),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1)油然:盛多的樣子。(2)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3)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這里引申為治理。
(1)下面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B.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C.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D.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答:
(2)下面句中“就”字的意義與眾不同的一項是( )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B.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C.事不必不就,功不必不立。
D.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指出下面句中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A.誠如是也,民歸之。 B.今夫天下之人牧。
C.則苗浡然興之矣。 D.由水之就下。
答:
(4)指明下面句中“之”的指代的具體對象: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B.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C.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D.其如是,孰能御之?
E.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答:
(5)下面對文句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解釋:在遠處看他,他不像個國君,走到跟前看他,也看不出他害怕什么。
B.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
解釋:他突然發問道:“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統一了就會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回答道:“不嗜好殺人的君王能統一天下。”(他又問道):“誰會歸順服從他呢?”。
C.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解釋:大王了解那些禾苗生長的情況嗎?七八月間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假如這時候)天上忽然涌起烏云,降下大雨來,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長起來了。
D.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解釋:如果有不好殺人的君主,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會伸長了脖子期望著他了。
(6)文中運用了比喻說理的方法,請把這個比喻的本體與喻體找出來,說說它們有什么相似之點?
答:
(7)孟子在這則短文里宣傳了他的什么主張?
答:
9.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辯的氣勢磅礴?請你結合課文具本說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