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莫泊桑閱讀練習及答案
流浪漢-莫泊桑閱讀原文
他到村政府去打聽;秘書告訴他中部可以找到活兒做。
他于是帶了出生證和工作證,口袋里掖著七個法郎,用一塊藍手絹包了一雙替換鞋、一條短褲、一件襯衫,系在一根木棍的頭上往肩上一扛,離開了本鄉。
他在看不見盡頭的路上不停地走著,白天也走,黑夜也走,太陽曬著也走,雨淋著也走,但是總也走不到那個做工的人可以找到活兒做的神秘地方。
最初他堅持認為自己是蓋房木匠,只有蓋房的木工活兒才可以做。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工地,人們總是回他說不久剛解雇了一批人,因為沒有人訂活兒。他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好決定以后在路上碰上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
因此,挖土填道,收拾馬棚,劈石開山,各種工作他先后都做了;他也替人劈木柴、修剪樹枝、挖井、攪拌灰漿、捆木柴、上山看羊;但是無論做什么,得到的只有幾個銅子;因為只有廉價地出賣力氣,才能打動老板和鄉下人的吝嗇的心,得到兩三天的活兒做做。
現在呢,他已經有一星期什么活兒也沒找到了;身上一文不名,只吃過一點點面包,那還是在沿路挨家哀求時,有些女人好心布施給他的。
天漸漸黑下來,雅克·朗臺爾精疲力盡,腿疼得跟斷了一樣,肚子空空,心里非常悲傷,在道邊的草地上走著;他光著腳,因為他舍不得穿他最后這雙鞋,那一雙早就不存在了。這是臨近秋末的一個星期六。風在樹間呼嘯著,把天上灰色的濃云吹得飛馳。雨很快就要下來了。天黑下來了,第二天又是星期日,田野里一個人也沒有。在田地里,這兒那兒高高矗立著一堆堆打過麥粒的干草垛子,好像一個個巨大的黃蘑菇;地里已經播下了來年莊稼的種子,看上去光禿禿的,好像什么也沒有。
朗臺爾感到饑餓,一種野獸的饑餓,狼所以撲人就是因為這種饑餓。兩天以來他一直想著自己的心事,總是邁著大步自言自語。在這以前,他的全部精神,全套本領都用在找尋職業上,他從來沒有仔細想過。可是現在除了疲倦之外,又加上其他種種,如拼死命地尋找工作,到處遭到拒絕,到處受叱罵,在草地上過夜,肚子老是餓著,時刻感到那些安居家園的人們對流浪漢的那種輕視,每天總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老老實實待在家里?”他有兩條不怕干活兒很有一把力氣的胳膊,卻閑著沒事干,這多么叫人痛心;又想起了留在老家的雙親也是一個銅子兒都沒有,這一切都使他心里漸漸地充滿了憤怒,這股怒氣每天、每點鐘、每分鐘都在積聚,于是不由自主地變成短促的咒罵從他的口里迸發出來。
“混帳……混帳……這群豬玀……竟讓一個人……一個木匠活活餓死……四個銅子也沒有……連四個銅子都沒有……看,又下雨了……這群豬玀!……”
這世道真不公正……
(節選自《莫泊桑小說精選》,有刪改)
流浪漢-莫泊桑閱讀題目
16.請簡要分析畫線部分描寫的作用。(4 分)
17.“流浪漢”有哪些特點?(5 分)
18.請從人物命運、社會現實和作者情感三個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的深意。(6 分)
流浪漢-莫泊桑答案解析
16.畫線部分凄風苦雨的環境描寫,和流浪漢面對的空曠原野,襯托主人公孤獨無依,饑餓難耐的痛苦與凄涼。小說通過環境描寫渲染了人物生存的環境的惡劣。
【解析】考查小說的環境描寫的作用。概括環境特征凄風苦雨、空曠各 1分,分析對人物形象和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各 1 分。
17.(1)身體強壯,有手藝。(2)能吃苦:他什么活都做過,挖土填道,收拾馬棚,劈石開山等。(3)與命運抗爭:四處尋找工作;(4)痛苦時也暴發出惡的內心,如攥著他那根木棍,設想打有飯吃的人;抱怨命運不公,憤怒不已。(5)想自食其力卻找不到工作。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每點 2 分,2 點 3 分,3 點 5 分,多答不扣分。
18.(1)主人公命運不公:朗臺爾四處找工作,不怕苦與累,愿意自食其力,但他就是找不到工作,成了挨餓流浪的人。(2)社會現實不公:作者通過小說反映了把健康正常的人逼成心理憤怒的人的變態社會。(3)作者感到不公:小說寫出了作者對黑暗社會不公的吶喊與憤慨,對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解析】考查小說主題。每點 2 分。
關于作者莫泊桑
1850年8月,莫泊桑出生于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輩都是貴族,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沒落了。父親做了交易所的經紀人。他的母親出身書香門第,愛好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評論,見解獨特。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經常鬧矛盾分居了,他和母親住在海邊的一棟別墅里。幼年時的莫泊桑喜歡在蘋果園里玩耍,在草原觀看打獵,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干活。這些經歷使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農村生活。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斯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后到巴黎入大學學習法律。同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在軍隊中,他親眼目睹了危難中的祖國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士兵,心里十分難過。他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1871年,戰爭結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為了謀生,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長達數十年,這些經歷使他對小職員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認識,成為他日后創作的重要主題。
1873年福樓拜開始指導莫泊桑的文學創作。1874年,莫泊桑在巴黎福樓拜的寓所結識了左拉。后來又通過福樓拜的介紹結識了伊萬·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曾替莫泊桑審讀手稿,并鼓勵他閱讀俄國作家的名著。
1875年,25歲的莫泊桑首次發表小說《人手模型》,殺人犯的手做成的模型竟復活了,而且又開始圖謀不軌,最后“斷手再植”方才平靜下來。這篇小說受到福樓拜的批評,告誡莫泊桑不要向壁虛造,而要立足于生活。
1876年左拉、莫泊桑、阿萊克西等人成立了自然主義文學集團,文學史是稱其為梅塘集團。莫泊桑倡議每人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寫一篇小說,1880年結集出版,是為《梅塘之夜》。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即在其中。這是莫泊桑公開發表的第一篇重要小說,他因此一舉成名,開始了文學生涯。
莫泊桑的傳世佳作大多是在1880-1890年這十年間創作的。在這期間,他曾經自我調侃道:我像流星一樣劃進文壇。而他自己的一生也如流星般短暫。但是毫無疑問,這顆流星是文壇最閃亮的一顆。莫泊桑自1880年起偏頭痛的發作日趨頻繁,右眼的調節功能全部喪失,心跳紊亂,再加上他放浪形骸,因而宿命論和悲觀主義情緒屢見不鮮。自1885年后,他轉向長篇小說的創作,六部中除了《一生》外,其他五部都是這個時期的創作。
80年代末期,由于莫泊桑思想上陰郁苦悶與絕望情緒的加強,以及法國文學藝術中頹廢傾向對他的影響,不僅他的作品中的批判力量銳減,而且他觀察研究社會現象的興趣也日趨淡薄。他變得越來越內向。因此,社會的主題消失不見了,而人的內心世界、人的心理現象乃至病態心理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如《皮埃爾和若望》、《我們的心》。
在此以后,莫泊桑除了原有的諸種疾病外,神經分裂癥漸漸惡化。1891年病情急轉直下,求生的欲望使他四處求醫,但又繼續迷戀于放浪的生活。1892年1月2日,莫泊桑自殺未遂,漸漸失去康復的信心。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醫院。1893年7月6日與世長辭,年僅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