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歷史知識點
高中文科歷史知識點(一):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1、對外交通——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以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2、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到達波斯灣。
3、對外政策——全面開放。鼓勵外商貿易,允許定居、任官、通婚;使節、商人云集。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1、和新羅的友好往來:①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②唐朝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③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實行科舉,設立國學,教授儒學。④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和高超的制瓷、制銅等手工業技藝。⑤新羅人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來:①隋朝時,中日互派使臣。②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③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學唐朝回國的人策動的。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為藍本。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長安城的樣式。⑥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材,祭孔的禮儀也很隆重。⑦日本同唐朝的貿易往來頻繁。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時的銀幣。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備真備、鑒真。 3、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導熱油泵國的往來: ⑴、東南亞: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
?、啤⑻祗茫河《确Q為天竺。貞觀時遣使唐朝;中國十進位計數法傳入天竺;送來郁金香、菩提樹,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印度半島各國的交往大大加強。高僧玄獎和義凈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拧⒉ㄋ梗孩偎宄瘯r,中國和波斯已互遣使節;②唐朝時,波斯遭到大食侵擾,其國王及兒子先后前來求援,后客死唐朝。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做珠寶、香料生意。
?、?、大食:唐高宗起通使,持續一個半世紀;造紙術傳入大食
?、?、東羅馬:使節往來;醫學、雜技傳入唐;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⑷、非洲:①唐朝時和非洲也有來往,《新唐書》上有這方面的記載。②唐朝人杜環在北非、東非留下了行蹤。他撰寫的《經行記》記載了非洲的風土民情。③史書里還記載東非索馬里使者,在唐太宗時來到中國,受到很好的接待。④非洲發掘出土的陶瓷殘片包括唐三熱油泵彩和邢窯、越窯的產品,而且質量極好。
高中文科歷史知識點(二):遼、西夏、金的建立和與宋的和戰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發展原因: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基礎);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圍);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繼承)。
一、契丹的興起和建國:
1、契丹興起:秦漢時為東胡的一支;原居遼河上游一帶。唐末,中原人民遷到長城以北,帶去先進技術;契丹人開始了農耕、定居生活。
2、阿保機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提倡農業,開始了封建化的過程;916年建國,定都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仿照漢字偏旁創制了契丹文字。936年,耶律德光從后晉獲取幽云地區;改國號“遼”。 3、蕃漢分治:“蕃漢分治”制度——①、背景:遼統治區,漢族、契丹等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②、目的:為了適應上述不同情況,遼統治者采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③、內容: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以來的官制,統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KCB齒輪泵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④、特點:“因俗而治”;⑤、實質:階級統治。
二、宋遼的和戰:
1、宋初:太宗奪取幽云地區失敗,轉入“守內虛外”(對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淵之盟: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遼撤兵;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各守邊界。史稱澶淵之盟。宋遼對峙形成,在一個世紀中,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宋遼邊境安定,雙方貿易興旺,使者往來不斷,加強了漢族與契丹族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戰: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寧夏、甘肅、陜西西北一帶,過著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稱帝,都興慶,史稱西夏。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設中書省、樞密院;推行科舉制;創制西夏文字。
3、夏宋關系:戰爭損失,元昊請和。1044年議和,北宋冊封“夏國主”,給夏歲幣,重開邊貿,宋夏之間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四、金的建立和滅遼、北宋: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發展而來,長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帶。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顏部強盛起來,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抗遼,取得初步的勝利??惯|斗爭性質屬于正義。1115年,115年,阿骨打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猛安謀克制——①演變:氏族部落組織→軍事組織→地方行政組織;②性質: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③內容: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④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3、金滅遼:聯宋攻遼,1125年,俘遼天祚帝,滅遼。 4、金滅北宋:東京保衛戰,李綱。1127年,徽宗、欽宗,“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來定都臨安(杭州),是為宋高宗。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八字軍”。 3、岳飛抗金:“連結河朔”方針;1140年,郾城大捷。被高宗、秦檜殺害。 4、紹興和議——①時間:1141年;南宋與金和議;②內容:規定疆界: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以北的土地歸金朝齒輪泵統治;南宋皇帝向金稱臣;每年向金輸納歲幣。當時,宋高宗的年號為紹興,史稱“紹興和議”。③南宋與金對峙:紹興和議使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確定下來。宋金之間后又進行了幾次戰爭,金始終不能滅亡南宋,雙方處于均衡狀態。金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中都。
高中文科歷史知識點(三):明朝的統治和專制制度的加強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南京),大明,為明太祖,建年洪武。
2、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⑴、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調整中央和地方官職
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導熱油泵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改大都督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制約,都督掌統兵權,兵部掌調兵權,互相牽制;戰時皇帝臨時任命將領。
地方:廢行省、權分三司,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監察和司法;都指揮使司管軍政。三司相互制約,大全統歸中央。
二、《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
1、《大明律》:內容集中,條理分明,增經濟立法;“重其重罪,輕其輕罪”。 2、特務統治:錦衣衛掌緝捕、刑獄,監視、偵察官民,直屬皇帝。先后設東廠、西廠,宦官統領,皇帝控制。
三、八股取士——⑴、目的:控制思想;⑵、特點:從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尚書、周易、詩經、春秋左傳、禮記)命題,禁止個人見解;文體八個部分為“八股”。影響:①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新思想。②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成為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工具。③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④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四、“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
1、“靖難之役”:藩王勢力膨脹,建文帝削藩,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奪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2、營建北京:蒯祥主持;1421年熱油泵建成遷都;宮城(紫禁城)—皇城—京城;中央官署在京城南部。遷都北京原因是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防御力量。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歷史文科知識點
2.高中文科歷史要怎么學習
3.高考文科歷史的復習方法
4.文科歷史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