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復蘇歷史教案及教學建議
《人性的復蘇》歷史教案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學生可以圍繞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的性質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應仔細講解:文藝復興并非古典文明的簡單重復,讓學生明確兩者在性質上的根本差別。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宗教改革,我們能夠看清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概況:教會的腐敗與罪惡籠罩著歐洲社會。然而,即使是像路德這樣的宗教改革家實際上也并非是貧苦民眾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難點: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人性的復蘇》教學建議
(1)通過多媒體打出《雅典學院》圖片。在此基礎上,提出幾個問題:1、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有哪些?2、時人和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說明了什么?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4、當時人物為此開展了什么運動?由此導入新課。
(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講述了文藝復興的背景和實質。教師可以先補充一些資料使學生認識到中世紀的黑暗。然后引導學生回憶必修二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這部分內容,也可補充一些文字和圖片資料,使學生理解,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壯大,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力量,于是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這樣學生會很容易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3)“人性的啟蒙”一目,主要講述了文藝復興的發展經過及其代表人物。可以補充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加深學生對這些代表人物的了解。引導學生認識到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并理解人文主義的含義。
(4)“與上帝的直接對話”一目,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興起及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現。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運動。關于其過程,可以采取“撰寫馬丁•路德小傳”或者分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開大討論的課堂活動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經歷、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帶動對宗教改革過程的講述。關于宗教改革的擴展和影響,可以讓學生結合當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狀況加強認識。
歷史教案及教學建議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