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歷史復習模擬題附答案解析
廣東高考歷史復習模擬題:選擇題
解析:選B 題干材料闡明失業的危害,這一觀點符合1929年經濟危機。
2.(2014·杭州模擬)1923~1928年,在任的美國總統柯立芝說:“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價值的,因此政府應該謹防多數人的意見。由于貧窮是罪惡的報應,政府便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征稅以援助卑賤的窮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們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應該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針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
A.在任期間美國經濟不斷滑坡
B.引起美國工人運動高漲
C.成為二戰前美國政府的基本政策
D.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解析:選D 從材料“政府便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征稅以援助卑賤的窮人”可以看出D正確。美國總統柯立芝在位期間,經濟繁榮,被稱為“柯立芝繁榮”。故A、B不正確。經濟危機爆發后,羅斯福采取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代替自由放任政策,故C不正確。
3.(2014·廣東六校聯考)下表為1927~1930年美國社會離婚率統計表(編自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以下推論符合客觀事實的是( )
年份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離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強化了人們抱團取暖意識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
C.“大蕭條”影響人們家庭婚姻關系
D.“大蕭條”期間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解析:選C 根據所學知識,1929年大經濟危機爆發。再結合表格數據1930年的離婚率由上一年的12%迅速降為3%,反映了經濟危機,失業率劇增,家庭收入迅速減少,因此離婚率劇減。羅斯福新政開始于1933年,隨后才實施一些福利政策,故A、B項時間與材料不一致,排除A、B兩項。婚姻自由是西方價值觀天賦人權的一部分,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與否而改變,排除D。
4.(2014·吉林畢業班摸底)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期間,胡佛政府通過法令倡導輪流工作,以擴大就業面;同時還批準了“鄰居互助計劃”,要求就業者或半就業者幫助四鄰中的生活困難者。這表明胡佛政府( )
A.企圖借助道德力量來緩解危機
B.開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C.寄希望于“鄰居互助計劃”克服危機
D.擴大就業是其解決危機的唯一措施
解析:選A 倡導輪流工作、“鄰居互助計劃”體現道德力量,故A正確;B項是羅斯福新政時期,C不全面,D說法絕對。
5.(2014·濱州模擬)《全球通史》中寫道:“大危機中境況最慘的還是農業,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負債累累,農產品價格已跌到歷史最低點,豬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賣不到一元錢。”羅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夠直接改變這一狀況的是( )
A.減耕減產和調整產品結構
B.控制物價與“以工代賑”
C.實行救濟和保護勞工權利
D.增加工資與調整勞資關系
解析:選A 材料反映的是危機時期農業方面的狀況,能夠直接改變這一狀況應該選羅斯福在農業方面措施,A符合。B、C屬于羅斯福社會保障方面,D屬于羅斯福在工業方面措施。
6.(2014·馬鞍山模擬)美國記者約翰遜這么評價羅斯福:“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爛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國這座建筑物從整個來說,是相當美好的。”對新政表述錯誤的是( )
A.改變了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
B.使美國率先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C.使美國政治制度發生了本質變化
D.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選C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政府有史以來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第一次大規模干預,改變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C項說法錯誤。排除A、B、D,故C符合題意。
7.(2014·攀枝花模擬)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利用“爐邊談話”向人民闡釋其施政方針的總統。在“新政”期間,羅斯福“爐邊談話”的內容最有可能的是( )
A.主張推行計劃經濟模式
B.闡釋福利國家所帶來的弊端
C.解讀《全國勞工關系法》
D.展望“新經濟”時代的奇跡
解析:選C 羅斯福不主張推行計劃經濟模式,提倡國家加強對經濟干預,推行計劃經濟模式一說錯誤,A項可排除。羅斯福十分注重社會福利制度的形成,但是二戰后福利國家才紛紛建立起來,B項說法排除。D“新經濟”時代指美國的20世紀90年代,和羅斯福新政無關。
廣東高考歷史復習模擬題:材料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雖然婦女的失業率比男子低,但成千上萬的就業婦女回到了家里。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不得不解雇家庭傭工,婦女們只好“住在家里”從事園藝、罐頭制造、做肥皂以及類似勞動。
美國多少萬家庭被迫和別人擠住在一間住宅或公寓內;由于兒子找不到工作,父子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失業青年結婚較遲,生子女較少。1929年結婚的有一百二十三萬三千對,到1932年減為九十八萬二千對,而生育率則從1930年的千分之二十一點三降為1933年的千分之十八點四。
——摘編自阿瑟·林克《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
材料二 蕭條最初也是相對溫和的,從1929年10月持續到1931年春季。在此期間,胡佛是以一種新的總統的膽量行事的。他于1929年11月19日會見鐵路的董事長們,并得到他們保證,繼續進行正常的建設。兩天以后,他把金融、工業和貿易界的領袖們召進白宮,坦率地告誡他們,繼華爾街風暴之后,一場嚴重衰退將接踵而至。對他的這種緊急聲明,美國企業界領袖們的反應是:如果勞工領袖們合作,撤回增加工資的要求,他們同意維持生產,禁止大量消減工資。同日下午,總統得到勞工領袖們充分合作的保證。翌日,亦即11月22日,胡佛會見建筑業領袖,并取得他們的保證:維持現行工資與工時標準。接著在11月23日,他呼吁全國的州長和們和聯邦政府一道增加公共工程的開支。
——摘編自阿瑟·林克《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
材料三 1935年8月,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經國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案》。該法是所有“新政”立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案,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經濟與社會制度。根據這個法案,聯邦政府建立了超黨派的社會保障局,出臺了龐大的社會保障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失業保險體制。兩年里,社會保障局為大約2 800萬人提供了就業保障,為全國近5 000萬老年人建立了老年保險,未參加老年保險體制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得到了聯邦和各州的津貼,另外也為殘疾人和不能自給的婦女兒童提供了聯邦援助。
——摘編自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大蕭條對美國社會造成的影響。(9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胡佛應對危機的特點。(7分)
(3)與材料二中胡佛應對危機的措施相比,材料三中羅斯福的措施有何不同?(9分)
解析:第(1)問,從就業、家庭、婚姻、生育等方面組織答案即可。第(2)問,根據“以一種新的總統的膽量行事”“把金融、工業和貿易界的領袖們召進白宮”“得到勞工領袖們充分合作的保證”“呼吁全國的州長和們和聯邦政府一道”概括回答。第(3)問,首先應弄清羅斯福所采取的措施,然后再分析其與胡佛措施的不同之處。
答案:(1)影響:造成大批人員失業;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激化家庭、社會矛盾;使年輕人推遲結婚,出生率降低。(任答3點即可)
(2)特點:隨著危機的加重,加強了政府的干預;進行政府、企業、勞工間的合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應對。
(3)通過國家立法,采用法律途徑;在全國建立起失業保險體制;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援助;就業與救濟并舉。(任答3點即可)
14.(2014·烏魯木齊測驗)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社會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紀八十年代俾斯麥執政時期的德國。當時的德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由于種種原因,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一觸即發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被迫轉向了軟化工人與調和階級對立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下,帝國議會通過了法令,先后于1880年、1884年和1889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保險法》和《老年保險法》三項法案。其后,各資本主義國家陸續予以仿效。而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全面建立和發展是在美國羅斯福總統實行新政時期。這與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及凱恩斯福利國家理論的誕生是分不開的。
——王梅《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
歷史經驗、教訓和啟示》
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囯家社會福利陷入了重重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蓬勃興起與加速發展,資本可以隨意躍出國界,工會對福利的任何進一步要求和政府擴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會促使資本“外逃”,資本“外逃”反過來又加劇國內的失業壓力。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用于消費,即增加了西歐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導致這些國家在對外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國民對福利的過度依賴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和勞動力市場僵化,“福利國家”培養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懶漢,誘發了長期困擾西方社會的“福利道德”問題。
——代恒猛《全球化與歐洲“福利國家”》
(1)根據材料一,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因素有哪些?(5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福利制度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6分)
(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歐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當前社會經濟改革的啟示。(4分)
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的敘述,多角度歸納材料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二來概括歐美國家福利制度的弊端,可從對資本、失業、成本、國家競爭力、生產積極性等角度來回答。第(3)問,啟示:要求綜合上述材料來回答,可從其必要性、積極作用、消極的弊端等角度回答。
答案:(1)因素:工業革命后貧富差距擴大,工人運動高漲;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羅斯福新政對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凱恩斯福利國家理論的影響。
(2)問題:資本外逃,加劇國內失業壓力;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勞動生產積極性降低(培養了懶漢),不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
(3)啟示:必須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穩定社會秩序,促使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在完善社會保障過程中,國家不應大包大攬,應建立國家與個人共同的責任和風險機制。(任答其中兩點,即可得分)
廣東高考歷史復習模擬題附答案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