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知識點記憶方法
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專題式復習、強化學科內知識體系的綜合
專題復習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一是細化成小專題,二是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因果關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簡單的把知識歸納在一起。三是加強橫向拓寬,突出空間的延伸。在專題復習時,首先應從討論問題的思維主線入手,從全新的、應用的角度進行思考,如從利于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及利于綜合的思路和途徑,形成不同于基礎復習的思維方式,即分析的思維主線;專題思維主線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現實與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如關于全球化、區域化、一體化的思考,關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2、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明確自身的責任。如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反思,對中美關系及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等。
3、政治地理問題的歷史交融。三科知識的有機結合,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水利工程問題等。其次,進入主題內容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維主線進行縱向的橫向的歸納分析訓練。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條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2)過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大業。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2.標志:1871年春,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3.內容:
(1)君主立憲政體
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实塾袡嗳蚊夤賳T、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內閣工作,是內閣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對政府沒有監督作用。
(2)聯邦制: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一些自治權
4.實質: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__是實,立憲是虛。
5.影響
(1)積極:推動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很快世界強國之列
(2)消極:帶有濃厚的__主義色彩,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__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
高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加強。(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規律: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
1.秦朝郡縣制,郡縣長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后造成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
3.唐朝設立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4.宋朝全面收權于中央。軍事上,收兵權,充實中央禁軍;行政上,用文臣,地方設通判與知州互相監督;財政上,將地方大部分收入收歸中央。
5.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三地區特別:河北,山西,山東由中央中書省管轄;偏遠地區設宣慰司,臺灣設澎湖巡檢司。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廢除行省制度,地方設立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事和監察。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于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于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