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公考申論參考范文
2017年四川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一)
《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對于民族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而言至關重要。改革發展的洪流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累累碩果無疑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前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欣喜之余我們也應注意到,發展成果并未完全惠及廣大群眾,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已然成了當前社會一大急癥,無法回避,若不能及時根治,勢必造成人心不穩、社會動蕩。因此,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收入分配格局是關鍵。
積極完善初次分配機制是均衡收入分配的基本前提。初次分配機制是根據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然而當下中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過度懸殊的行業收入差距將機制的硬傷暴露無遺。因此,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應關注如何才能公平。一方面,需要大力促進就業機會公平,通過大力扶持服務業及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平臺,并加強對招聘過程的引導和監管,盡量避免就業歧視及招聘不公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要著力促進中低收入行業工資合理增長,真正實現“勞有所得”。
加快健全再次分配調節機制是均衡收入分配的重要保證。再次分配是縮小貧富差距、均衡分配的有效舉措,通過國家這一有形的手,發揮稅收、社會等機制的調節作用來追求公平。如何才能讓再次分配機制發揮效力,首先要集中更多財力用于和改善民生,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教育、醫療、扶貧開發等方面的財政投入,逐步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其次需完善稅收的調節機制,健全對于高收入群體的個稅征收標準,細化相關財產征稅規則,從而讓社會逐步回歸橄欖形的健康分配結構。
回首來處,我們有知難而上的開拓進取,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奮勇邁進;展望前程,我們也要有靜水深流的長遠構建,從富起來強起來向共同富裕扎實前行。在歷史前行的車輪中牢牢抓住民生關懷這一歷史命脈,著力推進制度改革,定能開創和諧社會新格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再造奇跡。
2017年四川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二)
文化的修內功與走出去
經過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多方領域上不斷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在我們不斷取得成績的同時,中華文化發展也逐漸曝露出種種問題:對傳統文化的不信奉,片面化的“英語熱”,不對等的文化輸出……面對日益凸顯的文化缺失,驚人的文化傳播失衡,我們不得不認清現狀:只有加強文化修煉,推動文化傳播,將文化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弘揚中華文化,中國才能真正完成“大國崛起”之路。
弘揚中華文化,加強文化修煉是第一步。眾所周知,‘修內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他的根源——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只有從國內基礎文化建設開始,建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不自慚形穢,不崇洋媚外,才能使本國文化精神不迷失發展的方向。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有吸引力,影響力。
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傳播是必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員無不感慨的說:“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國的思想觀念,就成了一個‘硬件加工廠’。”中華文化絕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廠”!2004年,標榜“非排他、非競爭、非暴力”的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揭牌,隨著學院的不斷發展,孔子學院很快受到了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語熱”。設想,如果能有千千萬萬座孔子學院向外傳播,那國外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絕不會只停留在長城、故宮等少數文化古跡上,中國特色的電影也不會僅僅只是一年出口幾十部的慘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華文化也必將受到更多的認同,更深的理解,更好的關注。
弘揚中華文化,必須將“修內功”與“走出去”緊密結合。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正是修內功與走出去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的優良典型。中華文化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禮與考驗,才能茁壯成長。當然,走出去也必須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絕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貶低自己,迎合他人,只有充滿自信,不卑不亢,才能獲得尊重,取得進步。當然,也只有兩者相互促進,才能使中華文化更加強壯,更富有生命力!
“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這不僅僅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預見!可以堅信,只要我們努力修煉文化內功,推動文化走向世界,將加強文化修煉與推動文化傳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中華文化定能再創輝煌,中國的崛起,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2017年四川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三)
“委屈的背后”需要“破局”
現如今,醫患關系似乎陷入死局。在這個局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患者未能康復甚至死亡;患者家屬承受痛苦;醫生備受指責,行醫資格遭遇危機,打擊行醫自信心;醫院名譽受損,承受經濟損失,甚至惹上官司。
身處同一個局,醫患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或者我們要問:醫患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有人說是消費關系,也有人說是契約關系,還有人說是親人關系。其實,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說得好:醫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這個比喻形象而深刻!
強者自渡,圣者渡人。醫生治病,恰如圣者“渡人”。圣者“渡人”尚有一定的選擇性,然而醫生卻不容猶豫,不容選擇。一旦接收了病人,二人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能否實現共贏不僅取決于醫生的醫術,取決于其職業道德,更取決于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或患者家屬在確定醫療行為時,往往面臨兩種極端選擇:一種是完全交給醫生,但卻容易在治療失敗后將全部責任推給醫生,這往往也導致了醫生在行醫時“隔岸觀火”,處事不決斷以逃避責任。當然也會出現過度醫療、收取紅包等不良醫療行為;另一種是對醫生完全不信任,認識不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緊迫性。
患者不配合,醫生就心有余悸。背人過河難免“月黑風高”、“河水湍急”、“暗礁密布”,醫術再高明也難免“深一腳淺一腳”,醫學的風險性時時處處都存在。因為人體千差萬別,即便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治療方法,結果也未必一樣。
這就如同坐飛機。飛行員和乘客也同處一個“局”,利益完全一致,誰都不想出事,誰都不想延誤。包括空姐、包括機場、包括民航。然而遇到惡劣天氣,航空管制,飛機出現延遲、返航、迫降、停運,也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乘客一味指責飛行員等主體,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愈演愈烈!
這也如同接受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的夙愿。然而,和醫生一樣,教師也是世界上最難也最偉大的職業。因為前者是背人過河,后者是背人登山。前者追求健康和長命百歲,后者追求成才,然而這兩者都是有著巨大的風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如果我們的父母多些理性,多些將心比心,就不會出現種種師生對立等矛盾了!
醫患矛盾等迷局的產生,或許有太多的原因,解除方法也絕非指望一劑猛藥,讓眾神歸位,該政府行動的,決不能逃避問題;該民眾行動的,也不能躲避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民眾的作用絲毫也不小于政府。
醫學不是一門純科學,醫學的成功也不僅指醫學這一科學,而是跟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只有全社會尤其是民眾都切實積極行動起來,才能優化醫療環境,實現多方共贏!
看過“2017年四川公考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