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四川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到了“半床棉被”的故事:當年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說完這句話,全場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大家為什么情不自禁地鼓掌?我想一定是被紅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感動。在那段艱苦的歲月,紅軍與老百姓團結一心、患難與共,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美詩篇。今天,雖然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但是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沒有變也不能變。深刻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需要黨員干部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首先,要在思想上堅定人民至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出現偏差,就會導致行動脫離正軌。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墮落,往往始于思想錯誤,在他們的思想中,人民可還有一席之地?在他們做事前,是否考慮過人民的感受和利益?所有黨員干部,都來自人民,任何時候都不該忘了根,任何時候都應該把增強人民福祉作為奮斗目標。
其次,要在行動上保證人民至上。先進而高尚的思想,需要通過實踐彰顯;行動與思想是不是高度統一,是檢驗黨員干部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在將人民至上的思想與行動結合方面,焦裕祿是黨員干部的榜樣:他擁有“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第二書記、書記。他從到任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向焦裕祿學習,以人民至上,就要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憂。
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民群眾,渴望受到關注與幫扶,希望早日脫貧致富。黨員干部應該時刻牽掛民生疾苦,更要主動作為,深入一線體察民情,盡心謀劃富民之道,努力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脫貧致富,發揮困難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關鍵,黨員干部應該更好團結帶領困難群眾苦干實干,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把人民記心間,把責任扛在肩。
四川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夕陽無限好 人間重晚情
---推進社區養老模式 妥善解決養老問題
自古以來,敬老尊老都是中國的傳統道德,無論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是“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都飽含著濃濃的敬老之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數量在增加……我國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20%以上,中國已進入老年型社會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具有速度快、數量大以及是在經濟不太發達的條件下進入老年型社會的等鮮明的特點。根據我國的國情,開展社區養老助老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從而妥善解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
由于社區居家養老是新事物,發展中有不足和問題是必然的,必須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考慮我國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積極探索符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的社區居家養老新途徑。
擴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功能。我們現在社區居家養老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圍繞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三大類,且偏重于日常生活護理和家政服務,也就是說主要關注物質生活的幫困需求,精神思想服務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更趨向于醫療保健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絕不能搞“一刀切”.社區除了提供家庭鐘點工、老年應急服務、職業介紹、陪伴服務、家庭病床、心理咨詢、托老所等服務供老人選擇,還應對老人提出的不同需求,根據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務。社區要擴大服務的范圍同時也要大力發展福利設施,除了興建新的公共設施,還可通過整合周邊資源來完善設備,改善居住生活條件,提高服務水平。具體說: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改建和美化室內室外活動場所,這樣有利于老年人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例如太極拳隊、時裝模特表演隊、書畫社、老年人合唱團、秧歌隊、舞蹈隊等各種興趣活動小組,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在社區多增加體育健身器械的供給,豐富其種類,這樣可以為老年人鍛煉身體提供更多的方便。
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機構體系,加強制度建設及評估機制。首先,隨著大部分制度改革的開展,政府各個部門要轉變觀念,認清我國城市中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并不只是民政部門的工作,也不是只一個民政部門就可以開展好的,它還更需要其他各部門的緊密配合。例如,需要地方財政部門給予財力和政策上的支持;需要衛生部在社區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社區老人看病提供方便,解決他們看病難的問題;需要文化部多重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可通過建立老年人協會把老年人組織在一起,開展各種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作為居家養老的直接提供者,社區是基層自治組織,對居家養老服務和老年群體的管理負有直接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居家養老服務結構體系,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同時通過采取服務監督員定期走訪服務對象開展評估工作的方法,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效果進行評估,以此不斷完善評估工作,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良性發展。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人生的遲暮之年,更應該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因此,廣泛開展居家養老、社區托老、公辦養老與社會機構養老多種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工作,促使社區養老實現了規模化的發展。
四川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建設和諧網絡文化
方今之時,蓬勃發展的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異軍突起的“第四媒體”,越來越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起居。單刃為刀,雙刃為劍:網絡在展現出色彩斑斕的思想圖景和輿論生態,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電閃雷鳴,不禁讓人心生“最好”與“最壞”交雜的“狄更斯之嘆”.
在“大互聯時代”的汪洋大海:“微公益”將眾多素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為生活中的弱者盡心盡力;“網絡水軍”卻為了蠅頭小利造謠生事、眾口鑠金。“豆瓣”“果殼”以傳播知識為己任,熱心為網友解疑釋惑;“網絡黃牛”卻趁火打劫唯利是圖,專找不會搶票的菜鳥下手……在超越時空的信息傳遞、符號表達、情感溝通、利益碰撞背后,網絡文化建設應包含對責任擔當的培養,更應側重集體價值的形塑。正因如此,著力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大力建設和諧網絡文化旨歸在人民,來路明確,去路鮮明。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和諧網絡文化需責任擔當、明辨洞察。從古老的驛道到縱橫的鐵軌,每條路上都有自己的行車規則。聚集著如此巨大人群的網絡高速路,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我們深思:“人肉搜索”引發的悲劇讓人不寒而栗,對受害者理應哀婉痛惜,難道對于泄露她人隱私的當事人難道不應反躬自省?網絡謠言仍然重復著“三人成虎”的故事,“扣帽子”“打棍子”仍然影響著網絡討論的秩序。在網絡空間搭建的言論廣場上,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在凌空蹈虛的網絡平臺上,既強調發言的權利、說話的個性,也強調受眾的睿智辨別、明察秋毫,才能有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和諧網絡文化需集體價值、固本培元。近水識水性,近山識鳥音。面對泥沙俱下的網絡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踏進信息時代的洪流中,會發現其價值:不僅在于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那些利益熏心的謠傳、那些別有用心的作秀,而應是網絡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互聯網是一個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互聯網,網聚人的力量;集體價值,凝聚的是眾人智慧。和諧網絡文化的價值、規則,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須臾難離、欲罷不能。
“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深味的諄諄寄語,行進在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道路上,立足在建設和諧網絡文化的價值坐標上,擺脫的是名韁利鎖的束縛,收獲的是有責任有擔當的人生境界;超越的是利益算計的狹隘,贏得的是人人共享的集體文化。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中。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文化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實現夢想的力量源,我們應該有這個心氣兒,更應該有這種能力和作為。
看過“四川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