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東公考申論參考范文
2017年廣東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一)
在過去20年當中,互聯網在中國農村地區的發展以及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全國300個鄉鎮,實現了全面的互聯網覆蓋,15萬個行政村實現了網絡的接入,覆蓋率達到了93%多。與此同時,一些地區淘寶村的出現,標志著農村經濟和電子商務實現了歷史性對接,顯現了信息化、服務業引領傳統農業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勢頭。這將迅速改變傳統的經濟空間布局,讓一直處于弱勢的農業、農民、農村,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參與全國和全球市場。
指出,我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農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可以說,移動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在技術層面上讓鄉村不再處于邊緣地帶。但農村網民數量的迅猛增長并不能掩飾城鄉的橫向差距。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互聯網對生活滲透越深,數字所造成的人類鴻溝也越寬。據媒體報道,在上海同一個游玩景點,網友價格只需要1元,而在景點門口實地購票價格卻是40元,價格相差40倍。即將到來的春運,如果不會玩APP,一些人甚至連火車票都買不到。因此,除了要繼續縮小城鄉互聯網接入的數字鴻溝外,更要重視城鄉網民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差距。如何提供更深層更多元的互聯網應用和服務,如何激發農民的網絡需求,如何教會農民正確的運用互聯網,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風險意識也需要普及。隨著撲面而來的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金融也開始上山下鄉。一些村子里的化肥代銷點搖身一變成了某P2P的駐村辦事點。面對數倍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誘惑,很多淳樸的百姓根本沒有意識到背后的金融風險。事實上,金融安全已經敲響了警鐘。不少P2P平臺魚龍混雜,非法集資、金融欺詐的案例屢屢出現,“跑路潮”“倒閉潮”的問題一再凸顯。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的治理者已經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打通,隨著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不斷推進,隨著依法上網、依法辦網、依法用網的意識深入人心,將有更多的中國百姓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
2017年廣東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二)
堅決轉變作風 塑造黨性標桿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生命線,關系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能否持久?執政基礎能否穩固?根本點就在于:黨是否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
長期以來,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這些弊端腐蝕了黨員的黨性宗旨,割裂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侵害了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它們猶如中國健康軀體上的病毒,如不對癥下藥、直達病灶,黨組織就會腐爛,黨就會走進歷史和現實的死胡同。因此,我們要堅決轉變工作作風,塑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性標桿。
堅決轉變作風,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是出發點。羊群行動靠頭羊,作風轉變靠干部。領導干部就是轉變工作作風的領頭羊,他們的言行舉止能帶動工作人員令行禁止、能引領人民群眾所思所想、能營造經濟社會良好風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宗旨作風,贏了歷史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黨中央,始終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態度和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天,強調反“四風”,實施“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真正把作風建設落到實處,為黨的執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決轉變作風,深入貫徹群眾路線是切入點。堅持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論斷,是不斷應對化解國際國內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轉變作風就是要牢牢牽住群眾路線這個牛鼻子,才能出實招、見實效、得實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一年多來,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腳上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百姓,解民生之憂、謀民生之利,把黨的服務理念、惠民政策深入到最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為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作風考卷。
堅決轉變作風,注重惠民改善民生是落腳點。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說:“要以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的呼聲倒逼改革。”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我們簡政放權,從中央到地方簡化辦事流程、縮減審批事項達上千項,激活了廣大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擺脫“官本位”、“官老爺”的弊病陋習,不斷解除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養老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這些看的見的作風轉變,就像旭日暖陽照進每個人的生活,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說我們部分領導干部作風是“雄關漫道真如鐵”,那么今天的作風建設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作風問題不是涉及一人一地的小問題,是關乎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大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發展、民族危亡的大課題。我們要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善始善終、善做善成;洗洗澡、照鏡子、正衣冠,讓作風轉變直道加速、蔚然成風,不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重托。
2017年廣東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三)
發展公益事業 打造幸福鄉村
伴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正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今的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經濟建設可謂朝氣蓬勃、十分紅火。然而相比之下,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在經濟建設面前卻顯得相形見絀,農村教育水平低、醫療衛生發展滯后,殘破不堪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猶如人體的雙腿,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社會都難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不僅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健康道路背道而馳,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安寧和諧之夢想更是難以實現。因此,必須立足農村實際,發展壯大公益事業,才能為打造幸福鄉村添磚加瓦。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經費困難,是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方面的最大“絆腳石”。就拿農村教育來說,盡管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這并不足以掩蓋農村教育資金缺口的尷尬問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欠缺,就連“普九”這種理所當然的任務也變得踉踉蹌蹌,農村教育的發展簡直步履維艱。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財政投入比重,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增加鄉村教師等鄉村工作者的學習鍛煉機會,提高福利待遇。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 的基層干部。基層領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 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 ,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看過“2017年廣東公考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