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一):“臨時工”遍布誰之過
從表面上看,臨時工成了執法主力,是因“事多人少、編制有限”。雖然這種說法看似很無奈,實際上已經讓嚴肅的法律“很傷面子”。執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現在因為“人手不夠”,弄得像建筑工地一樣,用臨時工來充數。說句難聽的,這已經是不把法律當法律,而把執法當做一種普通體力勞動了。
可能正是因為這是一種在體制內養尊處優慣的人不愿意做的“體力活”,才會出現各類臨時執法人是正式工3倍的“喧賓奪主”。因為,用臨時工的“好處”一是苦活、臟活、累活基本是他們承包了,正式工都是“領導”,只負責宏觀指導,具體落實則要靠“臨時工”;二是同工不同酬,“臨時工”不僅在錢、物等方面的待遇比較低,而且沒有絲毫上升空間,哪怕干得再好也是升遷無望;三是一旦出問題容易被當“替罪羊”。因此,這支臨時工成了主力軍的執法隊伍,才得以如此龐大。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難道真的完全是“事多人少、編制有限”?那么,筆者不禁想問,“一名城管隊員執行各類執法任務,總計需要42個部門配合,13項權力確認”的程序中,是否存在部門職權交叉,推諉扯皮的官場陋習?而所謂的“42個部門配合”,無非也是關于申請、審批、協調等后臺操作,那么,這些人力、物力能不能精簡下放一些到執法第一線?關鍵問題是,一項“需要42個部門配合,13項權力確認”的執法任務,最終由臨時工去實施,到底是42個部門在“扯淡”還是13項權力之輕?
懶政在官場已經算不上“重疾”,但在有關執法的權力行為中,也幾乎像環衛工作一樣,最終讓臨時工成為主力,無疑有悖于法律的嚴肅性和威懾力,更存在著違法執法的風險。事實上,城管的違法暴力執法已經屢見不鮮。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會議還指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而以臨時工為主力的執法隊伍,已經明顯與依法治國和與此必須達到的“專業化法治”格格不入。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當務之急?雖然逐步清退“執法臨時工”是最直接有效的,但也要謹防在編制擴充時的徇私“轉正”。因為,在這些臨時工中,不少也可能是通過關系混上這碗飯的。如果憑關系“轉正”,無異于“蘿卜招聘”,不但于事無補, 而且對某些素質底下的人, 好比如虎添翼。 而更重要的是, 按照高效政府的要求,借此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對于龐雜的執法部門、交叉重疊的執法權限進行進一步精簡與科學整合。一方面通過素質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正好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機構臃腫、人員冗雜的問題。再適當從國考中吸收合適人才,就能打造一支專業化的執法隊伍。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二):長江經濟帶建設
【背景鏈接】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版圖中的重要軸線,東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七省兩直轄市。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支持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
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
2014年4月27日,在重慶萬州港乘船考察長江黃金水道,與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商長江黃金水道未來發展大計時說,長江黃金水道是貫通東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強的航道,要用黃金水道串起長江經濟帶“珍珠鏈”。
2014年4月28日,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2013年7月21日,考察湖北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中西部具有經濟發展最大的回旋余地。
——
建設長江經濟帶也是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全流域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舉措。
——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一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二是做大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
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
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
[意義]
長江經濟帶建設將給長江流域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將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形成直接帶動沿江地區的強大發展新動力。從內河水運來看,長江是我國最發達,也是世界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從經濟發展來看,長江既是沿江地區產業布局和對外開放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紐帶。而國家啟動長江經濟帶規劃,將長江流域開發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格局,將使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等沿江內陸省市找到強大的發展新動力。此外,貫徹落實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具有由沿海向內地梯級開發、逐漸擴散的特征。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沿海地區先后步入快速發展通道之后,長江經濟帶的升級和發展應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心之所在。
第二,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具有廣闊的前景。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三):管住“亂動的手”
權力清單改革,是當前地方政改中一股令人矚目的新潮,其實施效果對政府、企業及社會影響極大,各界極為關注。
所謂權力清單制度,是指政府各個部門按照法定職責,梳理和界定其權力邊界,并按照行政權力基本要素,將梳理出來的權力事項進行規范,以列表清單形式公之于眾,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自覺促進依法行政。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決定明確要求:“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2013年以來,清權、減權、制權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瘦身健體”、規范權力邊界的目標。推進權力清單制度,是在實施簡政放權的基礎上,涉及領域更多、專業性更強、實施難度更大的一項任務。對于基層政府來說,這無疑是場更為徹底的自我限權、自我約束、自我革命。
記者近日深入東、中、西部多個省市,通過在試行權力清單制度的地方深入調研了解到,雖然這項改革是大勢所趨,也受到基層群眾、企業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但因觸及一些部門的實際利益,并且因長期的行政管制思維習慣作祟,對某些政府部門或個人來說確有“割肉”之痛。當前,基層政府權力清單在制定、實施和監管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在實施中不變形、不走樣,有待于在實踐中持續探索。
清權好處多,“亂動的手”被約束
雖然山西省晉中市公布涉企權力清單才3個多月,但已經讓本地的企業界人士感受到了變化。“涉企權力公開以后,減少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企業明白了政府哪些事該管、哪些事能辦。讓我們少跑了不少腿,提高了辦事效率,是實實在在地幫企業發展。”山西宏遠能源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建明告訴半月談記者。
在三峽庫區腹地重慶市奉節縣,村民也切實感受到實施權力清單制度后帶來的好處.“以前群眾不了解政策,一些干部辦事不公,照顧親友,甚至收取蓋章費、關系費、跑腿費,老百姓意見很大?,F在,我們需要辦證的事項公開了,是否要收費也一清二楚,干部不再亂收錢了。” 奉節縣草堂鎮桂興村村民李美保說。
奉節組織部非公黨建科科長伍芝成介紹,該縣梳理了所有的行政事項后,將保留下來的42條行政事項做成權力清單下發,其中涵蓋是否收費、責任部門、辦證時限、責任人等。有的做成小冊子,有的做成掛歷,進村入戶發放到群眾手里。記者在草堂鎮制作的權力清單掛歷上看到,上面除列有42條行政事項外,還詳細列出鄉鎮干部的職務分工、聯系方式、舉報電話等。
記者在東、中、西部多省市采訪了解到,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以來,多個省市在基層政府試點并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向社會全面公開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并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種效果直接體現在行政權力的數量上。安徽銅陵市對行政審批進行5輪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由原來1000多項降到88項;山西晉中市仔細甄別篩選,5175項涉企行政權力中,最終保留使用1874項。
在行政權力“瘦身”過程中,大量不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不切合實際的多余、過時的行政權力被剔除出權力清單,不再成為群眾辦事的“攔路虎”。
一些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基層難免存在權力尋租現象。而權力清單將梳理出來的權力事項進行規范化,以列表清單形式公之于眾,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擠壓了權力尋租的空間,讓政府“亂動的手”受到了約束。
權力“瘦身”難,部分部門“躲貓貓”
雖然權力清單給基層群眾帶來極大便利,但由于擠壓了某些部門的權力尋租空間,導致一些人陽奉陰違,在權力清單“瘦身”中玩起“躲貓貓”,不愿將手中的權力上單。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打包權力。部分單位因“行政權力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權力”,爭相擴大權力事項,將一些機關內部運行管理、公共服務等列入權力事項。中部某省70余家省級部門進行改革,從上報數據看,64家單位上報行政審批項目395項,較省級現有316項,增加了79項;權力事項總數,也較已公布的職權目錄數增加了1500余項。有些單位為完成任務,把權力事項捆扎打包,以減少項目數量。少數單位把一些本應該取消的事項也進行打包處理。
二是自設權力。一些地方為了平衡被清退部門的利益,又用“紅頭文件”的方式自行設定一些權力。比如,為加快經濟發展,某省政府提出在一定時間內,重點培養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企業、建設相應的基地和研發中心等,有關部門據此出臺文件,設置評審認定、審核審查、檢查驗收等具有審批性質的管理事項,用設置門檻的管理手段取代本應有的扶持、培育等服務職能。
中部某市負責權力清單公開的工作人員介紹,在梳理權力清單時,發現某局一項行政權力沒有法律依據,要求其取消卻遭到抵制。該局表示一直是按這樣的慣例辦事,并且有部門內部文件規定。由于該局屬于條管單位,市里只能協商讓其取消,如果該局執意不取消,市里也沒有辦法。
三是推卸責任。一些地方的權力清單上有追責機制。受到責任倒逼和問責追責壓力的部門,就提出取消或調整一些諸如安全生產等責任大、風險高的權力事項。
四是轉移權力。一些部門或地方政府迫于權力清單的高壓態勢,不得已將相關權力事項取消,但又巧妙地轉移給“二政府”(各類評審機構),地方權力清單雖“清”了、“短”了,但企業要跑的事情還是很多。
“權力清單公開是要使權力受到更好的監督,一些基層政府部門存在抵觸心理,含金量高的權力未必去公布。”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表示,對基層政府來說,把自己的權力依照法律整理成權力清單,這本身也是一個挑戰。權力清單公開要厘清權力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承擔這項任務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法律能力要求較高。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說,由于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法定范圍不易明確把握,這就給規范有效地依法行使行政權力帶來困難,也容易出現越權、濫用、失職等現象。
看過“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