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年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2016年12月13日,隨著課間鈴聲一向,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們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在農場的學生們排隊領取農具,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性,該校將農場搬到了校園里,將“種田”設置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綜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里來,見了韭菜當麥子。”這句民間諺語的書面表達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些用來諷刺和警戒不下田勞作、死啃書本的封建學子的農諺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學生身上仍然十分恰當。“書呆子”“文弱書生”代代相傳,幾乎成了一個難以解除的教育魔咒。而種田是以務農為生的耕種田地。學分和種田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種叫“種田課”的必修課卻把它們聯系到了一起。
“種田課”的開設,無疑就是直面問題實質的有益行動。勞動本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領,一種生活需要,如今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通過專門教育來“強制”,通過學分來誘導,不得不叫人慨嘆。我們在點贊“種田課”之必要時,并不是要批評“亡羊補牢”的荒唐,而是對教育觀念勇敢突圍的首肯。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種田課”,其最大意義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認識常識和知識的價值。勞動是一種生存本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和生活。丟棄這個常識,驅趕受教育者全身心學習知識,明顯是曲解常識與知識的關系,本末倒置。強健、勤勞、堅毅、創造,這些基本的生命特質是由勞動這個常識培育的,而書本知識只能算紙上談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種田”是一種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讓書本上、口頭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同時,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到了共鳴,讓他們走進“種田課”才能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何為《鋤禾》,珍惜勞動果實。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種田課”的意義并不是種田掙學分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校園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勞動中鍛煉身體,升華知識,錘煉心靈。
|參考對策*
首先課程設計要科學。通過“種田”課的學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些都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決不能把“種田”課看輕了,搞成可有可無的“業余課”,那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次要建立考評機制。把“種田”課納入考評體系,防止學好學壞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這樣,才能使種田知識入腦入心,發揮其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2017年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今后,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黨委或政府“一把手”將有一個新頭銜:“總河長”。這也意味著,在部分省區市近十年實踐基礎上,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的“河長制”將在全國推行。
|綜合分析*
[取得效果]
從各地推行河長制的效果來看,改變的除了河流環境,還有社會心態。隨著水質慢慢變好,群眾也開始自發關注和參與環保事業。從各地實踐來看,有幾個特點。
一是河長規格不一。比如江西省由書記、任省級正副“總河長”;浙江初步形成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聯動的河長制體系,公安機關對應配置了“河道警長”;
二是需求導向。河道水污染問題突出的天津、北京重點著眼于“治”,而有先天優勢的江西、福建則重點放在“護”;
三是因地制宜。比如浙江為全省基層河長的巡河工作制定詳細規范,江西制定了“一河一檔”“一河一策”等細化管理措施;
四是強化責任。為避免河長成為空頭銜,不少地方嚴格考核并建立激勵約束制度。
[意義]
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中國目前存在的復雜水問題以及維護河湖健康的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性創新。河長制,是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原因分析]
河湖管理保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作為一種自然環境稟賦,河湖并非是大自然賞賜給這塊土地上的一代人、兩代人或幾代人的,而是其為世世代代生存于斯的人們提供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建基于上的國家和社會可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剛性基礎。這也意味著,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代人,其留傳給下一代的河湖資源,都應該是足以保證其后的世代子孫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適用”狀況。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中國河湖水體的狀況已經威脅到人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程度。“牛奶河”、“醬油河”、“油畫河”成了眾多河湖的代名詞。中國“存量”河湖的現狀,不僅不能滿足代際公平的起碼要求,也直接威脅到了當下人們的生存。由此,人們開始正視和認識河湖管理保護的現狀。從治理淮河污染開始,各級政府開始在水治理逐漸加大力度,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從實際效果看,河湖管理保護水平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近些年,許多地方的河湖環境持續惡化,更說明河湖管理保護存在許多制度上的梗阻。
|參考對策*
第一,要重視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河長制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就是水環境質量改善。河流水環境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要按照“協調”“綠色”發展理念治河,建立綠色GDP政績考核機制,綜合考慮治河與抓其他工作的關系,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第二,要處理好依法治水和考核問責的關系。河長制體現了環境保護法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的屬地責任制。人人有壓力,治理才有動力。上有考核、下有監督的制度體系,能讓各級河長共同擔起治河的責任。將實踐中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經驗長效化,有助于推進河長治水的規范化、法治化。
第三,要統籌好政府責任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屬地政府肩負著治河的第一責任,但現實中每條河流都是流動著的,上游治好了,下游獲益。良好水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單打獨斗不行,需要規劃、水務、環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協同,上下游、干支流、溝渠一體化的系統治理,政府主導,市場發力,公眾監督,明確各類主體的職能和責任,共同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2017年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2016年8月,有微博爆料稱,河南省商丘市一街道兩邊的樹根被用水泥澆灌,目的是抑制空氣浮塵。此事引起商丘市相關部門重視,當晚河南商丘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事情引起商丘市梁園區高度重現,并連夜奮戰徹底整改。”(8月8日 法制晚報)
據了解,目前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已進駐河南省,當此之時,河南商丘采取用水泥灌樹根的辦法來抑制空氣浮塵,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綜合分析*
我們常說,“形式主義害死人”。以往曾有給荒山涂綠漆、為枯樹插新枝的“奇觀”,今天竟又有人創造性地為樹木灌水泥的“異景”,這種自欺欺人的“環境治理”、轟轟烈烈的“治污效果”說明,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子的東西”,它根深蒂固,難以徹底改變。
“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老百姓最重“實打實”,最煩“客里空”。回顧我們黨90多年來的歷史,每一次吃苦頭、走彎路,往往與形式主義盛行有關;每一次大發展、新輝煌,都是在求真務實中取得的。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社會深刻復雜轉型的今天,出實招、不搞形式,鼓實勁、不鼓虛勁,我們才能在實干興邦中,“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寫在堅實的大地上。
從這個意義上認識,治理環境和狠剎“四風”,都需要先從摒棄形式主義開始。各級地方政府只有拒絕形式主義,將環保理念根植心間,真抓實干,深入踐行綠色發展,才能經受住更嚴格的環境督察檢驗,真正還百姓以“綠水青山”。否則,搞形式主義的應付檢查督察,就既無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容易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參考對策*
一是相關的政府治理行動必須建立在求真務實的科學決策基礎上,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忌搞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
二是相關部門來說,應該避免“走馬觀花”式的檢查,徹底消除用水泥灌樹根的僥幸心理。只有全方位抵制形式主義,才能在工作上見實效,讓老百姓看到實績。
看過“2017年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