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申論范文
上海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大學本是美好純真的象牙塔,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未來的憧憬,大學生紛至沓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未走出校門,就已承受著學習、就業、情感各方面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由此引發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也呈波浪式攀升。給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輔導員工作敲響了警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受挫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造就人才,對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有積極推動作用,是的希望所在。為此,中共中央和教育部一再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從學生骨干、輔導員、班主任到院系部門、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機制。
學校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氛圍,給大學生成長提供健康的環境。對于離開家門走進校門的大學生,校園就是其主要的生活場所。學校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能在廣闊的生活空間盡情地施展天賦與才華,增強競爭意識,奮發進取。在廣泛的結伴、交際與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發展水平。還可以開設不同層次的心理教育系列課程,給學生專業的心理輔導。
作為輔導員自身要加強心理學學習和培訓,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輔導員隊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力量,與學生接觸最為緊密,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但目前輔導員團隊還存在經驗缺乏,專業知識和心理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除了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外,自己還應多渠道提升能力。同時,要多關注和關愛學生,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對心理問題較嚴重或出現異常狀況的學生多加留意和追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讓他們健康成長。
還應廣泛發動學生的力量,開展學生之間的互助活動。最能察覺學生心理問題的人就是與他朝夕相處的同學、朋友。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互助小組或心理社團,同學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傾訴,及時排解負面情緒,幫助學生調整心態。
二十一世紀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過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培養一代又一代全面發展的人才。
上海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海洋保護與開發應統籌兼顧
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1%,資源豐富,為人類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提高了寶貴的資源。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激增,由于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保護不當,出現了海水水質變差、污染嚴重、眾多魚類絕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如何處理海洋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海洋的保護與開發,猶如硬幣的兩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二者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保持原生態,不開發,是浪費海洋資源;只開發,不保護,那么海洋很快就會死掉。因此,在海洋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應當統籌兼顧。
對于海洋開發來說,保護是前提。只有更好的保護好海洋健康,才能真正利用開發海洋資源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縱觀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在利用海洋資源發展了社會經濟,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給海洋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同時也遭到了海洋的報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荷蘭的圍海造田與我國的圍湖造田有力的證明這一點,可見海洋在開發的同時也需要保護。我們要著手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力宣傳海洋保護,使海洋健康能持久保持下去。為更好地開發海洋資源提供切實的保障。
對于海洋保護來講,開發是目的。海洋的開發歸根結底是以人類的需求為根本目的,也即科學發展觀中提到的“以人為本”,離開了海洋的開發談保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海洋的合理開發會給社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從而真正實現更好的保護。海洋生物種類繁多,礦產資源儲備豐富,海洋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可謂歷史發展之必然。尤其是對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發展,所以我們要在保護好海洋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發展社會經濟,造福人民。
要統籌好二者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樹立海洋的環保意識,堅持海洋開發、環保先行。采取有效的宣傳措施提高人們對海洋保護重要性的意識。同時,還要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低污染甚至無污染高效益的產業,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為經濟發展服務;再次,建立健全海洋保護與開發的相關法律法規,控制海洋排污,有效治理海洋污染,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
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既要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經濟,又要保護好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統籌兼顧好海洋保護與開發,才能讓海洋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上海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創新表達也是傳播力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每寫一個方程式,都將使銷量減半。于是我決定不寫什么方程。”科學術語和公式超出了公眾所習慣的認知方式,深奧理論通俗表達,才更容易為公眾接受。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表達和闡釋,與傳播的內容同樣重要。
同樣是指出缺點,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也有人會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同樣是形容工作忙累,有人會說“頭一抬,天就黑了”,有人則會說“想念床”。表達是思想的外衣,創新表達的魅力就在于,它總能用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為天空裝點斑斕。就新聞輿論工作而言,表達又是點燃思想的火炬,創新表達可以有效提升新聞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們要求新東西——形式和內容都新。”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受眾的接受心理和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呈現分眾化、差異化的趨勢。過去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輿論態勢猶如一個大教室,媒體是雷打不動的信息中心;移動互聯時代,新聞輿論態勢則近乎游樂場,受眾可以隨興趣任意選擇內容和場景。要從媒體競爭中突圍,在輿論引導中制勝,空洞說教、生硬灌輸不行,追求獵奇、編造故事不行,刻意迎合、取悅受眾不行,庸俗媚俗、極端表達也不行。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和機制,才能提高媒體對受眾的“黏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盲人站在路邊,身前放塊牌子,寫著:“自幼失明,沿街乞討”。過往行人很多,卻沒人在他面前駐足。一位詩人路過此地,在牌子上加了一句話:“春天來了,可我卻看不見”。結果,過路之人紛紛解囊。是打動人心的文字,觸動了人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們不由地伸出援手。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自說自話、不講方式,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作為新聞輿論工作者,不贏得認同不足以引領導向、成風化人,非表達創新不足以爭取認同、凝聚共識。只有不斷增強受眾意識,春風化雨、引人入勝,才能讓我們的文字打動人心、深入人心。
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就像古代的風、雅、頌,分別對應民間歌謠、文人雅樂、祭祀詠調,若只有一種風格,必定難以滿足各方。好的思想、觀點、內容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途徑表達出來,正如所強調的,“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分眾定位,才能精準對焦;多樣表達,才能有效傳播。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正面進擊也有側路包抄,才有新聞傳播合力,才有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從而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新聞的本然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不應滿足當新聞信息的“搬運工”,而應成為多樣化表達和傳播、在多元中立主導謀共識的擔綱者。不拘泥于一格一態,以表達創新提升新聞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就一定可以讓新聞作品成為煥發和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強大力量。
看過“上海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