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吉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加強文化輸出 增強文化影響
有人說:“中國在輸出價值觀之前,是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的”,此言足見文化輸出的重要性。文化輸出能夠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從全新制作模式到高水準、大投入、質量精良再到反映市場屬性,文化輸出的要求日益理想。老子有云:“ 福兮禍之所伏”,當《紙牌屋》極度受寵,當《超感神探》風靡全球,當《來自星星的你》紅遍中國,我國文化輸出舉步維艱。一言以蔽之,必須加強文化輸出,增強文化影響。
建設人才隊伍為文化輸出鋪路搭橋。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人才對于輸出價值觀而言,他的重要性不亞于頭腦之于人的功用”。由此可知人才隊伍對文化輸出不可或缺。無論是孔子學院、還是歌德學院抑或是國學院,對于文化輸出的人才輸出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然而,外國人對中國還存在“刻板印象”、多元化的價值觀沖突依舊明顯、志愿者不足已是事實,當前的人才隊伍建設困難重重。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設人才隊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用燕子壘窩的恒心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用破繭成蝶的勇氣加強業界合作、用水滴石穿的耐心文化修為。
打造文化品牌為文化輸出保駕護航。“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強者因為優勢會更強,弱者由于弱勢會更弱”,長此以往,對文化輸出而言,文化品牌的劣勢將會導致文化輸出越來越艱難。“山寨機”比比皆是、“爸爸去哪兒了”不斷翻拍、“中國好聲音”模仿不斷……我國文化品牌意識越來越差。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凡事都有兩面性”,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打造文化品牌必須自當下而始,做到“三要”,即要摒棄低盈利擴張模式、要全方位品牌經營、要營銷世界品牌。
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輸出添磚加瓦。縱觀古史,君不見唐詩宋詞引八方來朝、君不見元曲明清小說風靡全球、君不見四大發明造福人類,我國古代的文化讓世界嘆服。放眼當下,不難發現,發展文化產業有助于扭轉文化逆差、帶來經濟增長、文化競爭力。然而,現如今我國文化產業遭遇日本動漫、好萊塢電影、英國文學沖擊,發展之路荊棘滿布。說過:“事到萬難須放膽,宜于兩可莫灰心”,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排除萬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產品質量把關,一手抓“文化經驗”和“感覺結構”。
“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當此治世,文化輸出當仁不讓。只有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品牌、建設人才隊伍才能加強文化輸出、增強文化影響。唯有如此,方能構建價值觀輸出大國、方能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方能助力我國登頂世界文化之巔!
吉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建設低碳社會 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球氣候變暖已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低碳”的概念隨之進入人們視野,各種“低碳”提法也應運而生,盡快建設“低碳社會”成為了人們的夢想。而我國作為需要長期保持經濟高增長的發展中大國,短期內快速發展“低碳”十分困難。惟有主動出擊、因地制宜、積極參與“低碳”建設,方可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比發達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主要是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費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相應增長。我國人口多,經濟總量大,當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已與美國相當,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的兩個排放國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為60%,當前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趨勢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為此,我們必須積極作為,大力構建低碳社會,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節能減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進全民的低碳消費和生活意識。要繼續深化高能耗領域節能減排工作,加大力度實施“關閉五小企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循環經濟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綜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動。同時,要科學引導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議對居民取暖采用分戶計量收費、地熱取暖、太陽能蓄熱、補貼雙層玻璃窗用戶等措施;裝修時使用纖維板等節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熱空心保溫磚等,努力推行民眾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低碳經濟建設。要重視能源規劃的制定與落實,要盡快制定和完善能源總體規劃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類專項規劃,把能源開發的區域和時限進行有序安排,適時微調和修正,嚴格按規劃穩步推進,以綜合提高我國能源的可持續供應能力;應充分發揮國家工業生態園示范作用,積極探索低碳發展之路。
開展科技創新、加大新能源開發,積極發展低碳技術。要依托現有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包括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等,要在理論、原理、方法、評價指標等方面求得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發展新能源及清潔能源技術。不單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可燃冰、水電、核電等清潔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傳輸方式如超高壓、智能電網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減少對高碳能源的依賴,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既有緩解能源短缺壓力、履行減排義務的現實考慮,更有占領未來科技制高點、開拓經濟發展空間的長遠打算。當前,我們應在政府主導下,依靠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更新以及對外合作,將我國的低碳社會計劃穩步推進。
吉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科學統籌規劃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的時代正在遠去。今天,無論是正在考驗我們的沙塵暴、干旱,還是頗為流行的綠色食品、低碳經濟,都凸顯著生態環境的價值。國際金融危機催生了歐美等國發起的綠色新政潮,環境保護、氣候問題在國際舞臺上地位凸顯,國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推進環保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把“生態”作為特色,并放在“經濟”之前,體現的是一種新型財富觀。曾經,我們將大自然的饋贈視作理所當然,卻忽略了生態環境本身的價值。1997年,一個由13位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生態系統的一系列功能作出了價值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自然提供的服務和經濟價值總計約為每年33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與全球每年的總產值相當。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即使在經濟上也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強調保護生態,并不意味著要守著“金山”受窮。無論是經濟尚處落后地位的部分地區,還是置身發展中國家行列的中國,發展依然是第一要義。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認識水平,也檢驗著執政者的政治倫理。
鑒于此,我們應根據自己的基本國情和承受能力,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有效地結合起來,邊建設邊保護,邊發展邊治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使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一是強化國家宏觀調控與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體制。國家應根據經濟發展的水平與特點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框架,并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地方政府則在大政方針下制定出適應本區域的各項生態環境標準,依據本區域生態環境條件發展經濟。二是運用經濟調控手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消除生態環境不良后果。政府可運用經濟手段來調控企業的內部經濟成本,使企業來承擔生態環境損失成本。同時技術可以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后遺癥,也可以預防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三是把區域經濟生態環境保護微觀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督。企業是生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直接來源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就必須從微觀上對企業加強控制和管理,把生態環境保護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環境保護是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而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站在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正是基于生態的重要價值和基礎作用。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當下,我們應重新審視生態的價值,克服盲目發展的沖動,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看過“吉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