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以能舍為榮,以辭讓為德
以前讀《晏子春秋》,只是折服于晏子的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近期再讀,又領略了晏子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的魅力。特別是他的辭讓精神,對于今天公務員職業素養的形成頗有啟示。
首先,“舍”和“讓”是崇高理想信念的體現。公務員作為依法履行公職、并由國家財政供養的工作人員,必須忠誠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來,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們勾畫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實現中國夢,要靠全體中國人民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奮斗,也要靠全體公職人員堅定理想信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帶頭降級降薪,與全國人民共渡難關。現在,我國人民物質生活已經有了顯著改善,公務員更應克己奉公、恪盡職守,少爭名奪利、多奉獻付出。
其次,“舍”和“讓”是嚴明組織紀律的要求。“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不啻于又一場革命。全體公務員必須聽黨話、跟黨走,堅決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確保政令暢通,做到令行禁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許多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觸動一些人的“奶酪”。這個時候,公務員必須嚴明政治紀律、嚴守政治規矩,該舍就要舍,該讓就要讓,決不能出于部門主義和個人利益的小算盤和上級討價還價。
再次,“舍”和“讓”有助于錘煉高尚的道德品質。古人云:良田千頃,每天只吃三餐飯;廣廈萬間,睡覺只需一張床。魯迅先生也曾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公務員如果沒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沒有使命般的激情,職業和生命就失去了意義;一個公務員如果真正地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上,是不會有私心雜念斤斤計較個人待遇的。古人認為,只有先做到“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新時代的國家公職人員,更應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
最后,“舍”和“讓”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公務員不同于一般的職業,也不同于一般的群體,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社會風氣有著不小的影響。中央明確提出,要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并提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但是,現在有少數領導干部,喜歡講排場比闊氣,或者嫌辦公室裝修不夠豪華,或者嫌公務用車不夠高檔,或者嫌基層接待不夠到位……凡此種種,都是思想深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表現。糾正“四風”,要從點滴做起,要從公務員群體做起,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切實引領改善社會風氣,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中央強調,在用人標準上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我看來,公務員是否能像晏子那樣做到“舍”、做到“辭讓”,正是“德”的一個方面。應大力倡導這種精神,不斷促進全體公務員職業素養的形成、提升與完善。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用什么消解公眾“養老焦慮”
化解參保者的焦慮,需要正視這些疑問,通過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明確兜底,樹立人們對制度的長遠信心
“22省份養老金吃緊,部分地區養老金收支惡化”——這則新聞最近幾天引發熱議,“養老金到底還發不發得出”“看看是不是我所在省,萬一是就麻煩了”……一時擔憂四起。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類似說法出現。2012年,某研究機構“養老金缺口將高達18.3萬億元”的觀點把老百姓嚇了一跳。還有養老空賬2萬億元的專家論斷吸引眾人目光,至今被反復引用。去年,“剔除財政補貼,一半省份養老保險虧空”的消息流傳甚廣,加劇人們的擔憂。
針對這類說法,幾乎每個季度的人社部新聞發布會都要強調“當期養老金發放沒問題”。最近,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又進行了回應。但是,人社部的澄清也好,財政、審計部門出具的“收大于支”的報告也好,每月足額按時領到手中的退休金也好,似乎都無法打消一些疑慮。
有人指責個別專家把未雨綢繆變成嚇唬人,有人說是網絡斷章取義惹的禍。這些因素或許都不同程度存在,但之所以養老風險話題頻掀波瀾,一定程度上,是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專業而復雜的特性與普通人養老焦慮相互交織的結果。
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達8億。養老保險,家家戶戶關心,人人都能議上幾句。但是,養老保險時間跨度長、精算復雜、轉軌時期制度變化大,不是看看新聞、自己算算賬,就能全面準確把握的。
比如,部分省份收不抵支真有那么可怕嗎?2014年,黑龍江、河北、寧夏三地的職工養老保險的確支大于收。但同時,其他2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收大于支。從全國看,2014年職工養老收入2.3萬多億元(包括財政補貼),支出1.9萬多億元,累計結余3萬多億元,稱得上財務穩定。養老保險是立足于互助共濟基礎上的全國性制度安排,局部缺口反映的是地區分割的不合理性,我國已在推進全國統籌。
再如,一年3000多億元的財政補貼真是“收不抵支”的證據嗎?這是未考慮到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轉軌期的特性。養老保險制度上世紀90年代建立,對在此之前參加工作的人員,其改革前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由此產生的隱性債務,已明確由國家承擔制度轉軌成本,財政補助也就成為養老基金的重要來源,不能將其等同于“虧空”。
養老保險制度所涉及的復雜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相比之下,“收得少、發得多”“人活著、錢沒了”等表述更易印在人們腦海。何況,老齡化加劇、家庭變小,個人和社會的養老壓力加大是每個人切身感受、又回避不了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當期“收大于支”的數據,主管部門“養老金當前發放沒問題”的保證,已遠遠不夠。
老百姓需要的是長效定心丸。眼下對養老最緊張的人,不是已經領養老金的人,而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的職工。承諾“當期發放沒問題”,無法寬慰繳費的職工。中長期會不會有缺口?20年、30年后怎么樣?未來可能有哪些風險?延遲退休等政策又會產生多大影響?化解參保者的焦慮,需要正視這些疑問,通過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明確兜底,樹立人們對制度的長遠信心。
老百姓需要的是“深度參與”。目前職工養老個人繳費占工資8%,企業還要再繳20%。每月工資條上扣掉數百乃至上千元養老保險費,時時提醒參保者關注自己的權益。他們想知道繳費去了哪里、退休后能領多少錢,也關心養老保險基金的詳細運行、未來變動趨勢。相比這些需求,每年或每季度公布一次總數據太不解渴,認為部分問題太專業而不去解釋的做法更容易引起百姓猜疑。
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化解人們年老后的焦慮,不應反過來變成焦慮的源頭。好事辦出好效果,有必要正視焦慮,該公開的盡量提高透明度,該改革的盡快加以完善,該反復解釋的不嫌麻煩,建立起人們對制度的信心。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政府主導 解決霧霾難題
“山青,水秀,天明”是中國的曾經,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的山瘡痍遍身,中國的水烏黑惡臭,尤其是中國的天,霧蒙蒙的一片,猶如一口大鍋罩在整個城市上空。北京,一百五十多天霧霾,天津、河北、沈陽同樣污染嚴重,而這只是中國眾多城市中的一部分。中國的霧霾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解決霧霾問題已迫在眉睫。
中國的霧霾之所以嚴重,根本原因在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數量龐大的化石能源所支撐起來的,且工業過于集中,廢氣處理技術又不到位,導致了大量的廢氣排放且無法有效處理。與此同時,龐大且迅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無論是維持幾天的APEC藍,還是早晚高峰狂飆的空氣污染指數,都在告訴我們汽車是解決霧霾問題必須考慮的重中之重。當然,霧霾的產生還有城鎮化帶來的能源消耗過高等的原因,要想持續、健康、長久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解決霧霾問題,而政府應承擔主要的責任。
逐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改變過分依賴化石能源格局,從根源上減少廢氣來源。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化石能源堆積起來的竭澤而漁。中國有豐富的化石能源,這也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支持,甚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與此同時到來的是嚴重的霧霾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讓中國的經濟長久發展,就必須推動中國的經濟機構轉型,當然,這個轉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們需要把過分依賴耗能工業轉向使用清潔能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從而是廢氣從源頭上減少。
源頭上限制汽車所有數量,改變過分依賴汽車代步,從生活中減少廢氣排放。清晨、夜晚,猶如大霧般的透明度,讓眾多上班族不得不戴上口罩,在迷霧中困難的呼吸。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中國公眾淪為了霧霾的奴隸。政府應起到宏觀把控的作用,引導人們有正確的用車觀念,同時對汽車數量進行嚴格把控,限制汽車購買資格和數量等,使我國汽車數量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減少霧霾來源。
中國的未來是每個中國人的未來,在肺癌發病率飆升,兒童老人面臨呼吸道類疾病困擾的今天,霧霾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需要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共同面對的。解決霧霾問題必須提上日程,而政府、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起到主導作用,從大方向來改變,我們每個人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真正為中國的藍天貢獻一份力量。
看過“陜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