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公考申論范文
山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發展旅游業的綜合效益落足在就業機會的增多上。一個簡單的旅游行程大多是從旅游地點的選擇開始,然后定買車票或機票,到達景點需要購買門票,進入景點需要導游的講解,游覽過程需要吃飯、住宿,旅游結束還會購買各地景點的紀念品……隨意一數,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大量工作人員的服務。無論是專職的導游還是游客只占一部分的交通運輸,工作者是運行正常提供服務的保障。這意味著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吸納大量的工作人員,向社會招聘大量的求職者,這也就為社會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種綜合效益更是當今社會所急需的,解決一部分人員的求職難題、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保障民生的正常運行,其意義之深遠可明已!
發展旅游業的綜合效益落足在環境與產業的協調發展上。習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證明了環境與經濟產業發展本身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卻日益加深著環境與經濟的矛盾。旅游業成為緩解矛盾,理順關系的一劑良方。開發旅游資源并對資源進行原生態的保護,再借此吸引城市生活的群體來此感受自然風光。即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又激勵了各地的環境保護工作,可謂一舉兩得、一箭雙雕。所以,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促進環境與產業的協調發展勢在必行。
發展旅游業的綜合效益落足在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上。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以引起全球氣候的改變,可見細節的變化對整體的作用極為重要。我國的經濟產業形勢豐富多樣,旅游業只是第三產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這一個小的進步,卻能引發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這是因為,旅游業作為一種無污染的第三產業,用服務質量取勝,而服務又是我國產業轉型的一個明確方向,這意味著旅游業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同時旅游業又可以帶動餐飲、交通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整體產業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發展旅游業是提升產業水平的最優之選!
由就業到生態再到產業,旅游業的精彩效益毋庸置疑。也正是因此,發展旅游業,創造豐富多彩的綜合效益是當今國家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國的旅游業的道路漫長而曲折,唯有以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能創造旅游業的精彩!
山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創新公共服務改革政府職能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政府職能的核心就在于不斷滿足人民福祉,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從行政審批的“萬里長征”,到精簡中央到地方上千項審批事項;從教育、醫療、養老各項民生問題的凸顯,到教育資源優化、醫療體制改革、養老模式更新,都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務的創新。創新是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所在。
創新公共服務,要利用信息技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今時代是網絡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代,無論是“互聯網+”、“大數據”,還是“云計算”、“物聯網”,都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并蓬勃發展。在這個大趨勢下,政府公共服務也應順勢而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和高效,更好的為人民群眾謀利。要建立政務辦公信息平臺,整合、沉淀和共享數據資源,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公共服務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
創新公共服務,要調動社會力量。“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飛一足之力也。”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務是有限度的、不充分的。只有大力調動社會力量,把全社會的人、財、物都投入于服務大眾,才能充分激活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大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服務模式。這就實現了從政府大包大攬,到政府社會形成合力的服務創新。當然,為了促進社會力量的投入,我們還要完善配套規章制度,為公務服務的創新夯實制度基礎。
創新公共服務,要注重制度銜接。強調指出:“政策好不好,關鍵看鄉親是苦還是笑。”在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的過程中,商機層出不窮而又轉瞬即逝,此時的公共服務往往容易出現斷層、新舊政策銜接不暢、“舊瓶裝新酒”的弊端,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阿克琉斯之踵”。由此可見,創新公共服務,需要做好制度的銜接工作,各政府部門要及時主動發現市場變化,關注政策與市場的契合度,在新舊政策之間搭建橋梁,實現檔位切換,讓公共服務創新的輪子飛速前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從“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轉換的過程中,只有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我們才能真正將公共服務質量提升起來。只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渠道,搭建政策轉換橋梁,動員社會資源力量,就一定能為人民群眾打造更加多樣、便捷、符合利益訴求的公共服務體系。
山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用禮儀提升國民素質增強軟實力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和諧、勤奮、共贏等中華民族特色的價值理念與民族精神也在國際上廣為頌揚,這對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意識形態吸引力大大有益。然而,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也出現了“中國式過馬路”、“老人摔倒無人扶”、“境外不文明旅游”等負面事件,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這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提升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孔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提高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同樣也要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這方面的軟實力,用禮儀為國民素質、國家形象打好根本。
個人不學禮,無以立足社會。學禮、懂禮是一個人立身于社會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做到其中的“友善”,我們每個公民就必須要做到學禮、懂禮。新常態下,信息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而由于每個人的思想觀念、條件背景、成長經歷的不同,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如不懂得禮讓與包容,就難免會引發沖突。正如輿論曾高度關注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慘劇的過程和結果令人發指,然而事件的起因卻僅僅是因為在行駛的過程中雙方不懂得禮讓。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要知法守法,同時也要學會知禮守禮,唯有如此,方可立足于社會。
社會不尚禮,無以構建和諧。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固然離不開法治的剛性要求,但同時也需要道德的約束,而“禮”是一種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一個高度文明和諧的社會,通常也是崇禮尚禮的社會。社會是否形成尊禮尚禮的社會風氣,對于能否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民眾能否提升幸福感息息相關。崇尚禮法,會使公民自覺遵守公約民俗,減少社會摩擦,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也會使社會整體保持平穩有序的和諧秩序,不僅有助于節約國家治理社會成本,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國家軟實力。
國家不守禮,無以屹立世界。國民素質同樣是國家之間競爭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官商勾結、惡性競爭、選舉失靈、難民流竄,這就是鍍金時代的美國,幾乎所有的丑惡都在那里上演,所有的罪行都在那里肆虐,嚴重地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升,而后隨著美國《彭德爾頓法》的出臺,以立法的形式進行了規范,才使形勢得到了好轉。因此,唯有讓國民知禮守禮,自我約束,才能保證國家的良性運轉,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才能使國家有更多的精力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保障!
通過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加強禮儀教育,形成個人學禮、社會尚禮從而國家守禮的好風氣。正如所指出的那樣,要讓十三億人民都成為崇德向善的主體,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重現禮儀之邦、文明之邦的大國形象,使中華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看過“山東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