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國家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以來,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開始了創新發展之路,即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要想實現田園城市的夢想,我們的城鎮化需要創新發展思路,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過去,我們認為城鎮化只要讓農民進城就可以了,殊不知失地農民進城后面臨心理、身份、戶籍、住房、教育等問題,農民在城市中生活舉步維艱;我們在以往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攤大餅式”地擴張,建成了一些變味了“空城”,不僅沒能發展好城鎮化,反而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此外,我們總把城鎮化等同于工業化,大搞工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這些教訓都警示著我們,新型城鎮化道路勢在必行。
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的城鎮化”為基礎。不重視人的城鎮化,必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前進一分一毫。因此,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進城農民在心理、行為上的適應問題,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也要創新管理,多開展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豐富他們的城市生活,并且解決農民工的工作問題,讓他們的子女可以共享教育資源,讓他們能住上經濟適用房,真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新型城鎮化,要以“新城建設”為依托。土地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人類活動的空間和場所。我國近年來搞的“古城復建”和“新城建設”往往成為開發商和政府分羹的盛宴,嚴重損害了老城居民的利益,因此,以后的新城建設,不能以經濟為導向,而要以人民利益為先導,本著“有機更新”的原則,在保留古城風貌的同時又加入現代元素,遵循城鎮化自發生長的內涵,做好規劃,造真正利福百姓的新城。
新型城鎮化,要以發展“旅游業”為導向。工業化依托下的城鎮化被證明是違背生態文明理念的,我國萬萬不可再走這條老路。反觀我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豐富,居民消費中旅游休閑的比例逐年提升,我們有條件開辟以旅游業為先導的城鎮化道路,這樣不僅可以拉動內需,帶動產業聚集式的復合型消費,而且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兼而保留鄉村民俗,促進城鄉融合,可謂一舉多得。
田園城市,這個設想多么美好,詩意棲居,泥土芬芳,人人都為之神往,我國只要創新發展思路,重視人的城鎮化,打造科學內涵的新城,再輔之以旅游業的導向作用,新型城鎮化將呼之欲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夢想也將不日成為現實!
國家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精準扶貧 要“輸血”更要“造血”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逾7萬人摘掉了貧困帽子。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大幅縮小了,但當前要面對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精準扶貧就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要將精確扶貧進行到底。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但長期以來,傳統的以地理區域為扶貧目標的扶貧方法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導致“年年貧困年年扶,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尷尬。有些地方拿著國家大筆扶貧資金,在貧困縣修建“長安街”,到貧困鄉鎮蓋起“白宮”“天安門”,美其名曰新農村建設。部分貧困地區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視作予取予奪的“唐僧肉”,扶貧資金被層層克扣挪用、扶貧對象弄虛造假等問題,不僅脫貧難上加難,而且顛覆了扶貧的本意。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扶貧工作也面臨著“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復雜現實。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適應當地實際的扶貧“土方子”“金點子”。
扶貧要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避免以往扶貧活動中出現的“投入偏離”現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以“精準識別”為基礎,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基本情況;要以“精準施策”為前提,科學有效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要以“精準輸血”為核心,確保貧困地區均衡協調發展;要以“精準管理”為關鍵,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質量和水平;要以“精準考核”為保障,確保扶貧開發高效務實推進。
扶貧攻堅,任重道遠;造福百姓,時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貧攻堅是同步小康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讓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齊心協力打好攻堅戰,眾志成城啃下“硬骨頭”,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把扶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共同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讓貧困戶享受到更多的陽光雨露。
國家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 建文化強國
人類的發展,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著文化需求。曾經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構建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事關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是一項關系民生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工作。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當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談不上文化惠民,更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就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來,我國經濟勃興,文化衰微。顯見的現實是,農村一些鄉土文化淪為“非遺”古董,逢年過節,傳統的扭秧歌等鄉村演出已非常罕見;企事業單位原先辦得紅紅火火的各種文藝隊、體育隊也早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不是被拆遷,就是改為他用,偶爾能有幾次文化演出,但“天價門票”只能使其變為權貴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動輒提出“文化搭臺”,而“唱戲”的卻是經濟;文化只是媒介和裝扮,而非涵養公眾的思想文化的有益養分。而這種文化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已成為影響我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相對滯后。在這種形勢下,補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勢在必行。
政府部門必須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要適應形勢變化和順應群眾期盼,增強文化惠民的滲透力,堅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讓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普通百姓傾斜,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文化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要不斷探索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形式、新途徑,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農民自辦文化。
一個社會群體健康成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對提高,與此相應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此,我們要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在豐富他們文化娛樂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時,向文化強國繼續邁進。
看過“國家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