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公考申論范文
廣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但你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們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感動中國人物方俊明用大愛無疆,樂于助人,書寫著見義勇為的鴻篇巨制。扶危濟困,仗義援助固然是值得褒獎的,然有勇無謀,則一事無成,甚至會起副作用,使救助者面臨險境。倘若一味逞匹夫之勇,不量力而行,三思而行,往往只會釀成悲劇,令人扼腕嘆息。因此,見義勇為值得提倡,但更需要我們見義智為。
見義勇為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集中體現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更關乎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遇到他人有困難,伸出援助之手一定程度上能夠化解危機,阻止事態惡化,減小受困者的損失;也可懲惡揚善,打擊違法犯罪,讓作奸犯科者陰謀無法得逞,可以很好的撲滅其囂張氣焰。然而,在事態嚴重的情況下,一味好強斗勇不計后果,可能會螳臂當車引火燒身,終致得不償失。所以,施救更應智為,方能真正做到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為一個充滿大愛的故事添加一個美麗的結尾。
見義智為,需要政府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當前社會矛盾加劇,整個民族道德滑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許多市民不是不想救,是不敢救。四川達州三個小孩扶起跌倒的老人反而被訛詐,引發了全民扶不扶的大討論。可見,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引導民眾合理實行援助,樹立見義智為的先進典型,學習面對困難時采取的機智救援方法。尤其是一些常見的突發危機,如拯救落水民眾的科學小貼士等,可以定期在主流媒體網站上進行報道。
見義智為,更需要民眾時刻保持理性。人要有一顆堅持正義的良心,但堅持正義要講究方法,要權衡利弊,不能單憑血氣之勇。尤其是作為未成年人,體格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也不是很成熟,更難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初生牛犢不怕虎,更多的的是一種伸張正義的沖動。如果不顧條件英勇救人,多半會產生另一個悲劇,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不啻是一種傷害。因此,理性需要時刻盤桓在民眾的大腦中,既要有見義勇為的魄力和愛心,更要有冷靜的頭腦和思維,注重科學救助。
智之用百,力之用一。只有智慧方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見義勇為值得稱贊弘揚,見義智為更應拍手稱快、交口稱贊。政府需要完善救助機制,為施救者營造良好的環境和解決后顧之憂,更需要教導民眾時刻記住時刻保障個人安危,生命高于一切重于泰山。
廣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創新的根基在文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的口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響亮。創新的腳步,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促。創新驅動發展,文化驅動創新。談及加快創新的話題,自然離不開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進、制度的變革。我以為,不可疏忽的還有文化的進步。創新的根基,還在全社會的創新觀念、創新心態和創新素養。
創新,還應當涵養一種定力,發展定力。幾十年高速增長形成的發展定勢,當下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嚴峻挑戰,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呈現的難得機遇,形塑著地方的發展意識。GDP崇拜,數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預,也在扭曲著企業的創新心態。于是,我們看到了跨越發展、彎道超車的不少成功經驗,也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種種短期行為。或是專走捷徑,沉湎于拷貝他人版本,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山寨現象四處泛濫。新技術新產品剛一露頭,就有仿冒者接踵而來,給研發者帶來累累損失,使創新者心生重重顧慮,“不創新等死,要創新找死”。或是不惜代價,一再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再引進,心安理得地滿足于暫時分享外國先進技術帶來的短期紅利,自我標榜的國產化,也只是一個堂皇的裝潢而已,幾十年過去,市場讓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一片空白。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智造,我們首先要跳出的就是這樣的創新陷阱。
創新的根本和底蘊,還是全社會的素養,不僅指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在發展和就業的倒逼中,我們習慣以實用主義衡量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傾斜于專業才干的培養。這也無可厚非。而改革和創新的導向,則另有更高的要求,著眼于每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終極關懷的啟迪。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寶貴的是素養。
知識結構和學術視野的開拓,為科技創新打開更廣闊的天地。不斷出現的交叉學科,已經引發人類對世界認知在觀念和實踐中的深刻變化。審美意識和形象思維的提升,為科技創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審美素養的積淀,當會大大增益于激發蓬勃的創新思維。價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為科技創新生發更人性的光輝。對生活真諦的叩問,對存在意義的追尋,無疑是科學工作者強大的精神支持和正確的研究導向。
創新驅動發展,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只爭朝夕,快馬加鞭,還當登高望遠,固本培元。創新所向,不僅是科技進步,也不僅是經濟增長,它的深層價值,更在于發展方式的變革、民族精神的高揚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廣東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筑牢地下里子,才能撐起城市面子
逢雨需澇,逢暴雨需癱;路面突然塌陷,制造“走路死”;氣體泄露爆炸,公眾生命財產毀于一旦;“春城無處不開挖”,馬路頻演“拉鏈門”……所有這些看得見的問題,往往有著看不見的原因,也可以說發生在地面上的這些問題,其癥結往往藏于地下——城市地下管線出了問題。
長期以來,地下管線問題之所以積重難返,甚至被人為忽視和遮蔽,從根本上來說是政府政績觀的錯位。而政績觀的錯位,與市政建設決策的民主參與不足有關,與官員的考核與升遷機制有關。由于部分城市的規劃體制、城市規劃隊伍、城市規劃理念等還帶有嚴重的計劃經濟色彩,普遍表現為重生產、輕生活,重收益、輕環境,重短期、輕長期,重地面、輕地下。正如某位所指出的,地下鋪了管網,把幾百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見,我怎么能干這個事兒呢!
曾指出,我們的城市亮麗光鮮,但地下基礎設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這是百年大計。誠哉斯言!這種判斷超越了“下水道是城市良心”的認知,提升到城市管理者需須講良心的責任高度。也唯有重視了看不見的地下,才有面子可言。
綜上,在當前的背景下要筑牢城市里子,一方面要針對既有城市擴大地下管線的建設規模,以及加強維修養護,同時要重視未來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統籌規劃,將規劃視為解決問題的首要一步。
另一方面,中央層面要進行“硬約束”,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時應增設對地下基礎設施建設考核的指標,對市政管理者的關注方向進行引導。在中央“硬約束”的同時,地方城市管理者也應該對自身進行“軟約束”,提高自身對于城市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管理機制,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糾正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等錯誤觀念,真正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惠及于民。
除此之外,解決地下管線問題,需須把責任前移并貫穿到管線的規劃、審批、建設、監管全過程,層層分解,環環落地,既要打破各自為政、改變“九龍治水”的局面,還應健全法律法規,厘清部門權限,讓管理責任清晰可見,真正做到“權隨事設、責隨事定、人隨事走”。
有人說: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光鮮的外表,更需要打牢支撐城市光鮮外表的內在。只有里子牢靠,面子才能長久。否則,徒有其表,無論再光鮮,也難成人們期待的生活之所、向往之地。
看過“廣東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