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2017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論科技中的人本主義精神
我們人為地把知識分成“文科”和“理科”,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人文是精彩的,但科學是呆板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真正的科技是有靈魂、有生命、有溫度、有情懷、有人性的。可以說科技完全源于人、依靠人、為了人,人既是科技的基礎,也是科技的手段,更是科技的目的,在科技的研究、應用、推廣中,處處都充滿了人本主義精神。
科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科技必須承認、尊重、滿足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實、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得到發展。科技必須飽含著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之情,飽含著對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才能得到壯大發展。
科技是為人服務的,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不僅僅是出于道德高尚的善良意愿,而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以現在運用得最廣泛的互聯網技術為例,大家是否想過,基于20世紀的物理學和數學理論的互聯網并不一定是最前沿、最高深的技術,為什么現在如此流行?是人,是人的需要。人民需要交流,需要購物,需要合作,需要隨時隨地自由自在地鏈接。與其說是互聯網改變了人民的生活,不如說是人民的生活需求造就了互聯網。這同時也決定了互聯網技術的研究、改進、應用都必須盯著人的需求。誰能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時間,更人性的關懷服務人民,人民就選擇誰、熱愛誰、支持誰。同樣,如果不是懷著對人正常需求的尊重、同情、熱愛,是不可能創造出偉大的科技成就的。
人性的需求不僅是科技的目的,也是科技發展的動力。人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決定了科技要不斷迭代更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的需求已經從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向追求愉悅、享受、自由、成就感等方面轉變,這種需求也引導、推動、迫使技術變得更人性化。以手機為例,最早的手機僅僅是通信工具,手機的消費者也只關心手機的質量、價格等等,當手機作為一個大眾都能消費的工具的時候,手機功能發生了變化——它逐步演化成為一種文化認同、審美情趣,甚至是精神追求的符號。這時就必須在呆板的、作為純粹工具的手機中注入如變革、情懷、理想等人格化的因素,以滿足人的這種精神需求。手機作為通信工具同時滿足了身份認同的需求,這只是科技人性化、生命化的千萬例子中的一個。
科技產生、發展、運用有其自身的軌道和規律,科技并不謀求對人的控制甚至消滅,這本身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科技雖然追求普遍性,但這種普遍性的目的絕不謀求對人的規訓、懲罰與控制,這會扼殺人的自由,扼殺了自由就是扼殺了需求,也扼殺了科技發展的原動力,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一些傳統的人文知識分子擔心,科技將會控制人、扼殺人,將人變成一個沒有感情、沒有情趣、沒有自由的廢物。一些學者對電腦控、手機控、微博控、游戲控感到憂心忡忡,對待科技和其帶來的種種新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組織結構如臨大敵,他們總是喋喋不休地告誡我們要遠離手機云云。但事實是人民依然掌控著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自由。還有人把“網癮”等歸咎于科技發展,并扣上一定“異化”的帽子,這十分可笑,沒有網癮會有毒癮、賭癮等等。很多社會問題在科技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只是現在借助科技變化了一種形式。
科技并不是人之外的異己力量,科技就是人本身,科技的出現和發展與其說是科技的需要,不如說是人的需要。對科技及需求將越來越廣泛,人類對科技的依賴也必將越來越普遍,就如越來越多人學會穿衣服、上廁所一樣,是人文明進化的結果。對待科技我們需要的不是排斥,而是擁抱,不是擔心,而是欣喜,不是冷漠,而是熱情。
2017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為凡人善舉點贊
德以勸善,善以養德。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點贊凡人善舉,激發平凡人的“熱效應”。引導人們崇德向善,推動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路對頭,效果良好。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凡人善舉令人感動,常有一些“平民英雄”讓人肅然起敬。這種“點贊善舉、關愛好人”的行為是導向、是激勵,使平凡百姓的善舉義行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網絡持續討論的話題、街坊廣泛傳誦的故事,成為人們心頭的一團團暖流、城鄉文明的一道道風景、社會發展的一股股正能量。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把我們所提倡的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為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點贊凡人善舉,看似小事一樁,不過舉手之勞,卻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辦法。社會是由眾多平凡人、普通家庭組成的,平凡百姓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他們的言行舉止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凡人善舉發端于百姓、植根于生活,親切可感、真實可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有代表性、最具說服力的鮮活典范,因而更容易感動人心、引發共鳴。
為凡人善舉點贊,在生產生活中確立道德標桿和價值取向,營造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和發展氛圍。只有讓凡人善舉得到正反饋,讓好人得到好報,讓感動化為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落地入心,內化為人們的強大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
當前,國內外形勢和環境錯綜復雜,文化激蕩、思想交鋒、價值觀碰撞更加激烈。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堅定不移的國家意志和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而且需要向上向善的公民品德。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只有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養成貫穿于人們日常生活各環節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激發人們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才能有效引導公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提高民族的道德素養和社會的道德水準。點贊凡人善舉,正是通過大力頌揚群眾中蘊含的優良品德、先進思想及感人事跡,激勵人們參與道德實踐,引導社會形成道德認同,使新風正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匯涓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如果把凡人善舉比作水滴、潤物細無聲,那么,點贊和學習凡人善舉就是匯聚水滴成江海、形成改變世風人心的道德潮流。善舉雖小卻顯大德。無論戍邊衛國、見義勇為、救死扶傷、扶貧濟困,還是尊師重教、敬老愛幼、恪職盡責、守信篤實,都能匯聚和彰顯民族的道德力量。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存善念、行善舉、揚善德,就能讓善行義舉積石成山,成為中華圓夢的強大動力。
2017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公共文化服務的回歸與創新
文化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個人修養的體現,社會和諧的表征,更是國家強大的泉源。在公共文化領域,曾經“輝煌”不再,今日“蕭條”依舊。雖然國家不斷增加投入,提升建設水平,但發展程度不均,惠民項目利用率、參與度不高,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在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為民服務,以人為本,回歸公益屬性,創新理念模式,注重文化軟實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發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更是文化繁榮的首要前提;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方面,更是個人品質的突出表現。如果不能及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因缺少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而夭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面對文化體制積弊,外來文化沖擊,必須痛定思痛,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做好文化回歸,加強文化創新,完善文化體系。
回歸公共文化服務,要公益為根,以人為本,搭建“全民參與”新平臺。公共文化服務曾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電影、溜冰、跳舞、唱歌……文化場館成為人流集散地,城市新坐標。然而,隨著電視、網絡興起,社會競爭加大,人們無暇顧及公共文化活動;同時,文化場館設備陳舊,管理不善,項目單一,逐漸走向衰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必須回歸公益屬性,注重社會功能,接地氣,零門檻,以人為本,全民參與,讓文化活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要與時俱進,科技先行,建立“為民服務”新模式。生活孕育科技,科技改變生活。新媒體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新起點、新平臺。文化自選超市增強自主性,提高參與度;自助圖書館真正實現隨借隨還;24小時書店提供心靈棲息的港灣……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須與科技結合,創新思維,勇于探索,利用新花樣吸引大眾,利用新模式為民服務。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要安于回歸,樂享創新,開創“與民同樂”新關系。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政府不作“運動員”,只做“裁判員”.真心實意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外包、社會化運作真正達到建設標準化、成本細節化、管理規范化,以人民滿意度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切實感覺到社會進步,改革紅利,做到與民同樂。
“回歸”而不墨守陳規,“創新”而不失范冒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回歸與創新,不是政績,更不是樣板工程,應當落到實處、做到細處,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
看過“2017四川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