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貴州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像是對各種返鄉情緒的紓解,也像是摸著鄉土中國的脈搏,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于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印發。《意見》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留守兒童”的另一個說法是,“父母雙全的孤兒”。這種表述,已經不僅是一種生存狀態的描述,更是一種情感及心理狀態的描述,是一個關乎國家及民族未來狀態的描述。來自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已達205.7萬,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情感貧困程度比物質貧困更為嚴重。留守兒童已是全社會之痛,此痛焚心蝕骨。
留守兒童毫無疑問是一個需要政府予以“兜底”的問題。但是,即便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不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或有責不履的情況,我們仍不妨追問的是,除了保證留守的孩子有學可上、擁有基本生存條件之外,政府能做的到底是什么?換言之,當一些兒童依舊與親情阻隔于無盡的時空,當他們依舊成為“父母雙全的孤兒”,他們“留守兒童”的身份真的改變了嗎?顯然沒有。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家庭生活對兒童心理與人格的養成,也不會有任何關愛可以取代來自父母家庭的關愛。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只能是使每一個兒童都不被留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意見》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中,明確提出“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在我看來,這應當成為更受關注的方案之一。
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兒童,這就需要外出務工人員流入地城市或政府真正參與進來。外來務工人員流入地通常更具有經濟與資源的優勢,有能力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更健全的福利與生活保障。另外,考慮到許多流出地是貧困落后地區,則流入地的富裕與現代化程度,不論對于兒童的成長,還是對于這個正處于城市化轉型、急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國度而言,都具有更大的意義。
實現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人員“共同生活”的夢想,當然并不容易。一方面,如何通過頂層設計或建立轉移支付,
使流入地政府愿意與流出地政府一起承擔起“共同生活”的責任,是一個考驗。另一方面,許多外出務工者常常變動不居,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及政府補貼,建立探親機制,使留守兒童能常常有機會與父母團聚,同樣需要更精當更體貼的操作。
“幸福就是沉香和媽媽在一起”,這是電影《寶蓮燈》中的一句臺詞。那個時候,我幼小的女兒交由鄉下的爺爺奶奶照看,有一天,她獨自看到影片此處時,突然淚流滿面,吵著要媽媽。此景曾讓我們聞言心碎,其后無論如何都務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基于此我也希望,那些通過個人努力難以實現的“共同生活”夢想,可以由政府及社會幫他們實現。愿天下兒童都不被留守,都擁有幸福。
貴州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讓科技創新成為新經濟的翅膀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我們國家要真正強大起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有強大的科技,這是國家發展的力量所在、后勁所在。我們發展新經濟,必須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經濟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多年來,我國通過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許多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都依賴進口。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是制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就難以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國際經驗表明,在低成本競爭優勢喪失后,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產權,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經濟,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充分發揮科技的驅動和支撐作用推動產業升級,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創新占據制高點,產業發展才能占據制高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至關重要的是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要選擇好方向和技術路線,而且要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的協同和集成能力,對具有戰略方向性關鍵共性技術,要集中資金和研究力量實施重點突破。
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總體技術水平比較低。前沿技術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傳統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我們必須緊緊把握這一趨勢,注重利用新興科技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二者融合發展。提高制造業水平,必須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藝、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對于農業來說,也要加快科技創新,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加快發展新經濟,已成為一個十分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未來幾年,我們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形成少投入、多產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盡快走上內生增長軌道。
貴州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稅收,筑牢“中國夢”根基
“兩個一百年”宏偉畫卷的底色是經濟,“美麗中國”要靠稅收來描繪。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稅收的家國情懷無處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稅收聚集的財政收入無以計數。追夢神舟飛天、尋夢上海世博、釋夢遼寧航母、圓夢百年奧運,每一個“中國夢”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稅收獨有的溫度。共和國軀干里流淌著涓涓的稅收血液,它滋潤祖國的大好河山,撫育華夏億萬兒女。
稅收給力經濟,我們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稅收反哺民生,百姓福祉刻下稅收深情的印記。有了稅收強力支撐,我們國家辦成了一系列大事,辦好了一系列喜好,辦妥了一系列實事,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稅收答卷”。稅收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稅負水平日趨合理,稅收這只“看不見的手”正從后臺走向前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國情左右稅情,稅收因時而為。主動適應國情深刻變化,稅收有著高度自覺。1992年發布有史以來第一個《稅收征管法》,為稅收征管秩序定下根基。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加入WTO,普惠制讓稅收脫去貿易保護主義外衣,它也不再成為意識形態的附屬品。2006年廢除農業稅,標志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正式走入歷史。加快推進“營改增”步伐,公平合理的稅收政策曙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
作為經濟杠桿和調節器,稅收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擔當。無論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還是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無論是戰勝國際金融危機,還是實現經濟企穩回升,稅收功不可滅。不僅如此,稅收在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更是一馬當先,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全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中小型微利企業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稅收在一系列硬仗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使稅收充分釋放職能,實現稅收與經濟的高度融合。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稅收與民生相連。在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保、生態等領域,催生稅收強大的情感共鳴。體恤民情、關愛民生,與民生共進退,稅收為民生出彩,讓百姓感到稅收骨子里的可愛。情注“三農”,讓國家的每一分補貼溫暖民心。鼓勵就業,稅收優惠助推創業就業站穩腳跟。減輕稅負,一提再提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抑制房價,稅收力促百姓買得起房。保護生態,深化資源性產品稅收改革,稅收為生態文明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誠然,稅收不是萬能的,更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在國家政策這個籮筐里沒有稅收卻是不可想象的。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稅收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唯有形成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關鍵,緊盯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核心,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不斷增強稅收自善、自信、自覺,稅收必將完全融入“中國夢”的斑斕世界。
看過“貴州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