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
2017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一:“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
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贏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尊重,也就成為大勢所趨。那些原來見怪不怪的體罰陋習,已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上有師德“紅線”,下有自媒體遍地開花、“捂蓋子”越來越難的社會監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師受到了懲罰,敢于觸碰底線的人越來越少。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做得不對,老師自然要批評,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稱之為“教育”呢?問題似乎就出在這里。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戶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圍著轉,不但習慣了對長輩呼來喝去,長輩還一副“很受用”的模樣。試想,這樣的孩子進入了學校,面對老師的批評,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評,孩子往往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離家出走,要么向家長“告狀”。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聽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評,你竟敢批評,那還了得?
學校的校風、校紀、學風也因此走了下坡路。筆者幾次聽到老師私下感慨,“現在這世道,都不敢批評學生了。”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受害的首先是學生本身。比如,面對校園暴力,老師如果不敢大膽出手,及時批評制止,一方面會縱容施暴學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會使受欺凌學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傷害。同時,這也是對雙方學生家庭及社會的不負責任。
老師不敢批評學生,絕非小事。學生如同樹苗,如不及時修枝剪杈,極易長成“歪脖子樹”。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贊美聲中長大,適宜的批評有百利而無一害。很多人長大后對老師充滿感激,就是因為老師及時給出批評,“懸崖勒馬”,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師感慨,畢業后真正感恩老師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評多的學生。
在這里,有必要提醒家長一句:溺子如弒子。大多數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很多老師的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只要批評得對,家長就應該支持老師。況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聞過則喜”,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做得不對、做得不好,怎么就批評不得了?反之,如果一個孩子上學時對校紀校規無所畏懼,對老師批評難以接受,等將來長大成人走向社會,能不被社會狠狠“教訓”嗎?能成長為有用之才嗎?
當然,作為教師,還是要講求方式方法。畢竟,批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藝術化的手段使學生變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諦。
2017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二:捆蔬菜的膠帶有沒有害,該有個說法
捆綁蔬菜的膠帶甲醛超標嚴重的報道已經不止一次了。不同地方的質檢機構給出的檢驗結果相差較大,有的顯示不超標甚至指數更低,有的則顯示嚴重超標。專家說法亦無法統一,有的說不會造成危害,有的則稱需要防范。
近日,央視記者將一捆用膠帶捆綁的蔬菜送到有關部門進行檢測。測試結果顯示,與膠帶接觸的蔬菜部分甲醛超標10倍!專家指出,目前超市所使用的膠帶基本屬于工業級膠帶,建議消費者購買蔬果后,將膠帶接觸到的部分盡量連皮削掉,或直接扔掉。
對于甲醛超標10倍的鑒定結果,許多人估計沒有什么概念,但甲醛的危害的確不小——吸入少量甲醛不會造成急性中毒,吸入大量甲醛會令人出現嚴重腹痛、嘔吐、昏迷、腎臟受損甚或死亡。而甲醛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爭議,還在于其致癌性。
有一點令人困惑,有關超市捆綁蔬菜的膠帶甲醛超標嚴重的報道,已經不止一次了。不少地方的質檢機構都受托檢驗過,結果往往相差較大,有的顯示不超標甚至指數更低,有的則顯示嚴重超標。而專家說法亦無法統一,有的說不會造成危害,有的則稱需要防范——真是云里霧里。
而可以確定的是,對于膠帶的使用,我國并沒有相關標準。在國家標準《(GB/T 23509-2009)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分類》中,并沒有關于蔬菜捆綁膠帶的相關規定。而根據《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的規定,農產品包裝應當符合農產品儲藏、運輸、銷售及保障安全的要求,便于拆卸和搬運。對膠帶,目前的檢測指標也只停留在外觀、尺寸、初黏性、持黏性等,沒有與食品相關的測試標準。也就是說,即便捆綁蔬菜的膠帶真的是甲醛超標10倍,也可能遭遇無法可依的尷尬。
讓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用膠帶捆綁蔬菜的危害,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行動,比如浙江寧海2013年就下發通知,停止使用有黏性膠帶直接接觸包扎蔬菜;哈爾濱2011年也下發了《關于禁止直接使用膠帶對蔬菜進行打捆銷售的通知》。不過,這些規定都是區域性的,尚未形成氣候。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從居民身體健康的角度,捆綁蔬菜的膠帶都應盡快有個說法。
2017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三:缺乏操作性的“彩禮標準”不如不出臺
結婚是人生大事,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也是家里最花錢的事。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會議,要求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6年12月27日,濮陽臺前縣下文件,對紅白事標準進行了明確要求,要求彩禮總數控制在6萬元以內,不執行要被懲戒。文件出臺后,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婚事簡辦,離我們還有多遠?
眾所周知,結婚大操大辦,尤其是在農村很盛行,彩禮價碼也是一漲再漲,簡直成了人們辦喜事的心頭之患。雖然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提倡節儉辦婚事,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在一些地方,因為給兒子娶媳婦,一些老人不僅花掉了一輩子的積蓄,還要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有些家庭為此負債累累,甚至傾家蕩產,由此返貧的家庭也不在少數,這對于國家的扶貧攻堅也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僅如此,高昂的彩禮還惡化了社會風氣,導致盲目攀比。因此,狠剎過度要彩禮等歪風邪氣,有助于文明辦婚事,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河南濮陽臺前縣出臺的這個婚禮“指導標準”,就是想號召當地人移風易俗,提倡節儉、文明辦婚事,這一初衷是好的,卻也有很多不可操作性。提倡“不要房、不要車,自己家業自己創”的自強創業觀,摒棄因婚借貸、婚后還賬尤其是讓老人背賬還賬陋習,這些號召非常有必要,雖然不一定都能做得到。但“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內,車輛總數控制在6輛以內”這一條,就有些不切合實際。試想,在不少農村,很多家庭都是“大家庭”,不但家人眾多,親友、同事、村民加起來10桌人恐怕不夠,所以,超過10桌也有情可原。再者,6輛車也不知是怎么界定的?為什么不是7輛、8輛?如此“量化”還是顯得有些不“人性化”,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會走樣。
還有“重頭”彩禮,提倡彩禮不得高于6萬元,可是有些家庭連這個數還沒達到,尤其是在某些貧困地區,那么這個“指導標準”豈不在暗示低于6萬就是“丟面子”嗎?而有些婚禮的婚車也達不到6輛,那是不是也因為“不達標”而顯得“丟面子”呢?在農村,有不少人對面子看得很重,那么“指導標準”是不是就有誤導之嫌呢?
婚事畢竟屬于民俗,相關部門有必要引導,但過度干預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如果明知道“指導標準”不太具有可操作性,那還不如不出臺。如今在我國的一些鄉村,就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這些民間組織基本上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士組成,其中的規定就屬于“鄉村民約”,容易被村民接受。這對簡化紅白事,移風易俗,減少村民的經濟負擔,樹立文明新風起到了積極作用,更是解決了群眾“不想辦而又不敢不辦”的難題。這樣的“理事會”才切合實際,既可操作,又受群眾歡迎。
所以,河南濮陽臺前縣出臺的婚禮“指導標準”,出發點是好的,但操作起來難度很大。結婚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至今未除,導致彩禮價格畸高、人情攀比、大吃大喝等不良社會風氣日趨盛行,不但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還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建設新農村有很大的負面形象。政府部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這都可以理解,但要想把群眾的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上來,不是靠出一個文件就能見效。而是要從根本上讓群眾知曉節儉的意義,鋪張浪費的危害,移風易俗的迫切性,就是要把事情說清楚、搞明白,引導群眾破舊俗、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由此,出臺文件還不如成立更多的“紅白理事會”可行。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節儉辦婚事,一定會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結婚是人生大事,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也是家里最花錢的事。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會議,要求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6年12月27日,濮陽臺前縣下文件,對紅白事標準進行了明確要求,要求彩禮總數控制在6萬元以內,不執行要被懲戒。文件出臺后,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婚事簡辦,離我們還有多遠?
眾所周知,結婚大操大辦,尤其是在農村很盛行,彩禮價碼也是一漲再漲,簡直成了人們辦喜事的心頭之患。雖然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提倡節儉辦婚事,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在一些地方,因為給兒子娶媳婦,一些老人不僅花掉了一輩子的積蓄,還要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有些家庭為此負債累累,甚至傾家蕩產,由此返貧的家庭也不在少數,這對于國家的扶貧攻堅也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僅如此,高昂的彩禮還惡化了社會風氣,導致盲目攀比。因此,狠剎過度要彩禮等歪風邪氣,有助于文明辦婚事,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河南濮陽臺前縣出臺的這個婚禮“指導標準”,就是想號召當地人移風易俗,提倡節儉、文明辦婚事,這一初衷是好的,卻也有很多不可操作性。提倡“不要房、不要車,自己家業自己創”的自強創業觀,摒棄因婚借貸、婚后還賬尤其是讓老人背賬還賬陋習,這些號召非常有必要,雖然不一定都能做得到。但“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內,車輛總數控制在6輛以內”這一條,就有些不切合實際。試想,在不少農村,很多家庭都是“大家庭”,不但家人眾多,親友、同事、村民加起來10桌人恐怕不夠,所以,超過10桌也有情可原。再者,6輛車也不知是怎么界定的?為什么不是7輛、8輛?如此“量化”還是顯得有些不“人性化”,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會走樣。
還有“重頭”彩禮,提倡彩禮不得高于6萬元,可是有些家庭連這個數還沒達到,尤其是在某些貧困地區,那么這個“指導標準”豈不在暗示低于6萬就是“丟面子”嗎?而有些婚禮的婚車也達不到6輛,那是不是也因為“不達標”而顯得“丟面子”呢?在農村,有不少人對面子看得很重,那么“指導標準”是不是就有誤導之嫌呢?
婚事畢竟屬于民俗,相關部門有必要引導,但過度干預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如果明知道“指導標準”不太具有可操作性,那還不如不出臺。如今在我國的一些鄉村,就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這些民間組織基本上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士組成,其中的規定就屬于“鄉村民約”,容易被村民接受。這對簡化紅白事,移風易俗,減少村民的經濟負擔,樹立文明新風起到了積極作用,更是解決了群眾“不想辦而又不敢不辦”的難題。這樣的“理事會”才切合實際,既可操作,又受群眾歡迎。
所以,河南濮陽臺前縣出臺的婚禮“指導標準”,出發點是好的,但操作起來難度很大。結婚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至今未除,導致彩禮價格畸高、人情攀比、大吃大喝等不良社會風氣日趨盛行,不但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還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建設新農村有很大的負面形象。政府部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這都可以理解,但要想把群眾的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上來,不是靠出一個文件就能見效。而是要從根本上讓群眾知曉節儉的意義,鋪張浪費的危害,移風易俗的迫切性,就是要把事情說清楚、搞明白,引導群眾破舊俗、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由此,出臺文件還不如成立更多的“紅白理事會”可行。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節儉辦婚事,一定會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看過“2017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