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
陜西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一
健全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無法享有與本地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城市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完全有權益享有自己貢獻的成果。為此,政府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針對流動人口進行系統、全面、細致、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運用現有的醫保、養老和商業保險體系,承接對于流動人口的保障義務。同時要不斷研究流動人口變化的社會保障特點,適時出臺社會保障、救助政策,為廣大流動人口提供應有的保障。
深化戶籍改革,保障流動人口享有合法權益。我國流動人口主要是以農村為流出地以城市為流入地,除了在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上下功夫外,還應針對農村現代化與城鎮化做好相當的權益配套措施。在積極推進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縛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制結構”,放開戶籍限制,借鑒歐美日等國的成功經驗,采取社會保障卡或異地自動登記制度,使流動人口可以簡便、快速的融入流入地,與當地市民同享社會發展之成果。
營造公平社會氛圍,推進流動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由于城鄉有別,地區各異的社會福利和資源配置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數流動人口,尤其是鄉城流動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的社會建構之外。長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產生對整個社會的疏離感和責任匱乏心態,甚至形成對抗社會的心理,這對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和穩定都是不利的,為此需要讓“外來人口”不再是“外人”.這不僅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著手,還需加強輿論宣傳,通過新聞媒介等手段來展示流動人口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貢獻。此外,應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市民認同感,消除歧視觀念,以期營造有利于社會融合的和諧氛圍。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強化社會公平,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須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加強政策保障是前提,政策是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強大外力;營造良好社會融合氛圍是解決問題的內在根本。只有積極爭取人口流動的有利因素,妥善解決流動人口民生之憂,牢牢抓住當下人口大規模流動這一歷史機遇,才能不負時代使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再造奇跡。
陜西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二
中國醫療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
免除國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實現“病有所醫”,提供優質健康保障,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一項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投資于國民健康,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不僅是滿足城鄉居民急切需求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國際競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因此,加快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推動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同時,還必須著眼于提高整個醫療衛生體系的效率,同步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管理體制、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提供體系和藥品生產及流通體系的改革,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第一,加強衛生體制改革的統籌與規劃,優化公共衛生的提供方式。一方面,迫切需要合理規劃區域衛生布局,加大對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后地區的公共衛生資源投入,按照人群的地理分布來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的資源可得性。另一方面,分類優化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方式。針對群體性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疾病預防控制、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等,因具有集中提供的規模效應,應由政府直接組織提供;而對個人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產婦保健、精神衛生、計劃生育等,則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由一般的社區衛生機構或者普通的醫院提供。此外,針對疾病模式的改變,還需要大力加強針對慢性非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醫療衛生系統的干預效率。
第二,完善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制度,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行動。當前,我國財政分權體制的不完善和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率不高,導致“事權下移,財權上移”,地方政府卻沒有相應的財力來支持這種公共服務,這導致了公立醫療服務機構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補貼不足,進而誘導這些服務機構的行為發生變異,這是當前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難題。為此,在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有必要完善財政分權制度,使不同層級政府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合理分工,這對推進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顯得非常關鍵。具體而言,首先需要改變單純以經濟指標衡量地方政府績效的考核機制,將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尤其是事關基本民生的醫療衛生事業等社會指標也納入考核的范圍。其次,完善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度,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力,保障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
第三,實行公立醫院管辦分離,引入民營資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醫療服務機構“社會公益性”喪失,是導致“看病貴”、“看病難”的重要因素。改革醫療費用支付方式,進行服務購買,能夠有效地從外部來約束和規范公立醫療機構的行為,使得公立醫療機構有恢復“社會公益性”的外在激勵,同時,醫療服務提供系統也應進行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管辦分離”的改革,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同時,引入民營資本、社會力量進入醫療服務市場領域,加強醫療服務機構之間的競爭,則是完善醫療服務提供市場的關鍵,為此有必要削弱公立醫療機構的壟斷地位。
第四,積極推動藥品生產與流通體制改革。現階段藥品生產環節的主要問題,是藥品生產的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制藥企業數量眾多、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制藥行業的生產集中度較低,抬高了制藥企業的生產成本。迫切需要盡快完善藥品生產企業的市場準入機制,并嚴格監管,同時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制藥企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推行兼并重組來優化制藥企業的行業結構,提高制藥行業的生產集中度。在藥品銷售終端上,打破公立醫療機構的雙重壟斷地位,恢復藥品使用者的選擇權,將有效地推動藥品零售商之間的競爭,使藥品費用得到良性控制。
總之,醫療保障事關基本民生,是困擾城鄉居民生計的重大問題。加快醫療保障改革步伐,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整合,不斷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促使醫療保障與公共衛生事業有機結合,最終實現全民健康保險,應當成為這一制度不可逆轉的追求目標。一個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解除全體國民的疾病后顧之憂,迅速提升國民的健康素質,還會因提供了穩定的疾病醫療與健康安全預期而促使城鄉居民理性消費,進而促進國民經濟戰略轉型并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陜西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三
緊盯污染源也要防造假
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每立方米56微克左右。
作為中國空氣治理的標桿性城市,北京具備最具優勢的政策條件,在大氣污染治理中有樣本意義。北京這次提出2020年PM2.5濃度下降30%,決心不可謂不大。要知道,2015年12月,北京通過了《關于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促進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
目標讓人振奮,但從以往經驗看,由于達成難度極大,出現過目標落空的情況。2015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實際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2016年7月,中國工程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北京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3年僅完成了改善目標的30%,要實現2017年PM2.5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最終目標極具挑戰。治污目標“一直被追趕,尚未被超越”,大氣污染治理難度之大確實超乎想象。
大氣污染治理之難,更在于兩個標準的存在:數據表現與個體感受往往不同。《中國青年報》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01名受訪者中,僅有29.5%的受訪者感覺治霾數據和直觀感受相符。由于治理效果抬頭可見,大氣污染治理對于數據造假有“天然免疫力”,但面對考核等壓力,一些地方、一些人不惜造假。據媒體報道,西安環保局一名干部往空氣采集器上塞棉紗,使環境監測數據“優良化”。因此,想實現治污目標,需要一頭盯著污染源,一頭盯著少數地方的造假沖動。
霧霾最直觀地展示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唇齒相依:污染來臨,無論個體經濟社會條件如何,都無法免受其害。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從全國一盤棋的視野考量,強化地區聯動,形成污染治理的網格體系。近期,河北問責487名環保不力責任人,移送司法機關5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七次會議召開,明確京津冀核心區重點治理燃煤污染,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將加快建設國家“禁煤區”。京津冀的強力聯動,對于北京實現預期治污目標至關重要。
對空氣數據的觀察、對空氣質量的敏感,公眾一刻也沒有放松,這應該成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最大動力。
看過“陜西公務員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