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浙江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是藥三分毒”,藥品的安全性對患者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新藥的研發過程中,必須關注用藥對人體的正負面影響,這也是試藥并統計有關數據的意義所在。試藥數據造假,不光使藥品究竟有沒有療效的論據失真,而且將掩蓋藥品對人體的副作用,危害性無須贅言。在試藥環節造假,可能導致“謀財害命”,嚴重威脅公共安全。
違法行為的泛濫與造假成本的偏低互為因果關系。目前,由于國內沒有建立相應的黑名單制度,使得參與造假的藥品企業、醫療單位和CRO公司未能接到處罰。而沒有作出行政罰款、資格取消等實質性的處理,收益與代價之間沒有可比性。正是這種高收益和零風險的失衡,才導致了造假的沖動日益強烈,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诖?,就很有必要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機制。
參考對策
一要減少藥品的審批數量,并實行分類化管理。效仿國外的經驗,對新藥、仿制藥進行重新的定義,并在審批程序上進行改革。對于新藥采取從嚴從緊,但又給予嚴格的保護。而對仿制藥則實行門檻降低、數量控制的原則,這也是從根本上遏制造假沖動的源頭之策。
二要從嚴進行過程監控。這就要求對藥品的審批,要改變之前的“內部化”到“開放化”的轉變,效仿國外建立臨床試驗登記備案系統,公開臨床試驗項目基本資料供公眾查詢,讓公眾直接參與過程監督,也給了同行監督一個機會,以此擴大技術監督的外延。
三要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戒。在不予批準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比例則高達81%的情況下,僅有數家醫院被立案查處,足以看出處罰的力度之輕。因而,當前要在力求放寬準入門檻,讓更多的醫療機構取得試驗資格之外,還要加大對造假違規等行為的懲戒力度,讓相應的獲利者付出代價。比如通過黑名單制度,取消其試驗的資格并作出行政處罰,并加大溯源機制的實施,讓上游的藥企和行政監管人員、臨床監察員都要為此負責。
2017浙江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2016年11月,《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發布,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頂層設計。這份綱領性文件蘊涵著對發展歷程的深刻理解,及時回應了時代緊迫課題,而“加強產權保護,根本之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則為未來構筑繁榮和自由的社會,奠定了堅固的基石。
綜合分析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訓,也被現代發展經濟學奉為圭臬。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產權是舉世公認的制度;因為沒有這一條,沒有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動力,人類就不會有任何進步。”世界銀行總結經濟成功發展的關鍵制度,也把產權保護列在司法公正、信息自由傳播之前,放在首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30多年的時間里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這個“奇跡”是對產權理論的最好注腳。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改變了農村面貌。從地方國企到央企的改革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1992年鄧小平南巡給民營經濟吃定心丸之后,激發的創造力推升中國經濟進入加速階段。明晰的產權和資源、資本、勞動、產品、創意的自由公平交換,像魔術一樣,使中國從積貧積弱的崩潰邊緣,變身為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但我們也無法回避發展的非線性過程,當產權保護的意識產生模糊、混亂,保護產權的行動遲疑搖擺的時候,對社會心理、民間投資以及經濟活力亦產生深刻影響。
是開啟中國奇跡下半場的時候了。沖破觀念迷霧和利益掣肘,讓產權保護成為時代真正的圖騰,我們會收到豐厚的制度紅利。比如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等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提高紅利上繳比例、高管減薪等進入“混合所有制”深水區,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人身和財產權利的保護,市場公平和行業準入“玻璃墻”“彈簧門”的摒棄,將為未來30多年的成長打開空間。
參考對策
一是政府要確立嚴格的公民產權保護觀念和契約意識。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本質是契約,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契約。這就需要政府在維護守信、守約中發揮重要作用。落實《意見》要求,當務之急是將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政務失信記錄,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加大對政務失信行為懲戒力度。
二是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還要嚴格規范涉案財產處置的法律程序?!兑庖姟穼Υ诉M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例如,確需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的,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除依法需責令關閉企業的情形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企業預留必要的流動資金和往來賬戶,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
2017浙江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微信有很多好處,方便親朋好友聯系,便于工作交流,還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因而,最初我對玩微信很感興趣,在朋友圈中看看新聞熱點,給朋友旅游照片點贊,還能聊天留言……
但一些五花八門的微信投票,讓微信朋友圈有些變味了。近日,有同學發來“最美醫生”鏈接,并附言某號候選人是他侄女,在某醫院當醫生,被推薦為“最美醫生”候選人,請親友幫忙投票,每天可投一票。老同學有事求助,我也樂意為之。
“最美醫生”投票還未結束,又有老同事發來“優秀教師”鏈接,并言辭懇切地說這位優秀教師候選人是他上高中時的班主任,為人謙和,教學嚴謹,敬請大家幫忙投票。還有“我是小歌手”“最可愛的萌娃”“十佳家庭”等各種各樣的投票,讓人心煩。我經常能收到這些投票的鏈接,有些微信好友不但在朋友圈里轉發,還群發甚至私聊,請求幫忙投票。
此類投票,漸漸成為一種“套路”,這樣的投票結果能有多大含金量?絕大多數微信好友對評選對象既不了解,也沒接觸,只是礙于情面的被動投票,這樣的投票有何真實性可言?優秀不優秀,只靠朋友圈的隨手投票,“水分”一定不少。
利用微信投票不是不可以,關鍵是投什么樣的票。若是投“值得改進的服務”“最期待的民生建設”等,相信微信圈大都會主動踴躍投票。這些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投票結果搜集起來可作為政府改進工作的參考,既有意思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