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篇課后練習題及答案(2)
新聞兩篇練習題答案
1.解析:A項“序”xù;B項“泊”bó;C項“載”zài(注意音標位置)
答案:D。
2.解析:A項要注意詞的褒貶,“統治”有不平等的關系。B項要注意事理,只有改建才能擴建,只有建好后才能裝修。C項“告終”就是“宣告終結”。②句已有“宣告”,故只能用“終結”做賓語。D項“木然”,麻木,沒有反應。“茫然”是不知所措,①句有“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故該用“茫然”。
答案:A項①統治,②管治。B項依次為改建、擴建、裝修。C項①告終,②終結。D項①木然,②茫然。
3.解析:用“國旗”比較莊重;用“米字旗”則欠嚴肅。
答案:略。(見課文)
4.解析:A項如實描寫彭定康離去的情景,沒有雙關的意義。B項“退役”實指船艦退出服役,但因為在本文中“不列顛尼亞”是殖民主義的象征,所以“退役”又暗指殖民主義的退出歷史舞臺。C項參觀者是為死難者祈禱,表示她對死者的同情和對法西斯的憤恨;后一句是交代奧斯維辛沒有教堂,法西斯不信基督,不存在象征。D項“夠了”,一方面是參觀者說“夠了”,無法再看下去了;另一方面也暗含作者說“夠了”,不需再看,法西斯的罪惡也完全暴露無遺了。
答案:A、C。
5.解析:品味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要有語境意識,注意其與上下文的聯系。
答案:A.“不列顛尼亞”號是殖民主義的象征,紫金花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區旗的標志,兩者互相映襯,構成“日落儀式”的背景。這背景的特征是,一個如落日,一個如朝陽,一個已經腐朽衰落,一個正在興旺發達。B.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C.這個句子作者用了所謂“以樂寫哀”的手法,布熱金卡這個當年的人間地獄,太恐怖太可怕了,所以與之相配的景色本來也應該是恐怖可怕的,但現在呈現的卻是和平寧靜的景色,在極大的反差中,人們越是感受到現在的和平寧靜的幸福,就會越發感到法西斯殘暴的恐怖和可怕,從而也就越是激發起對法西斯暴行的憎恨。D.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句子,中心就在“雛菊花”象征什么。有人認為“雛菊花在怒放”這個細節象征著正義是邪惡鎮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督處熡脮氛J為“雛菊在怒放”象征“朝氣蓬勃的生命”,“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我們認為這些說法都未能從具體語境出發。句子寫得明白,“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不能忘了前面有個介詞結構作狀語,“德國人撤退時炸毀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是為了毀滅罪證,它們的陰謀能得逞嗎?“雛菊花在怒放”!所以白色的“雛菊花”當是象征那些屈死的冤魂,“雛菊花在怒放”當是象征死難者在不屈地怒吼,在控訴,在聲討。西方人為死者哀悼常手捧雛菊花,這一習俗對理解句子也可能有幫助。
6.解析:本題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進行綜合概括。
答案:四個主要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儀式;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7.解析:一篇新聞分為三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由此也便可知,新聞標題在一篇新聞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新聞標題的作用有:劃分與組織新聞內容;揭示新聞內容;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美化報紙版面等。
答案:《別了,“不列顛尼亞”》這個標題很有特點。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標題,以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別了”委婉的口氣中略帶一絲嘲諷,借以表達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致,寓意深刻。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奇妙無比。“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么新聞?這不能不讓讀者產生疑問,懷著好奇心讀下去。同時,作者通過這個標題,也暗示我們,奧斯維辛雖然有的只是“舊聞”,沒有什么“新聞”可寫,也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看,但人們還是會天天地來到這里,也會經常地說起它,只是因為永遠也不能忘記法西斯的暴行,不能忘記那些死去的同胞,應該特別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8.解析:一篇優秀的文章不僅表現在思想內容上,也表現在語言風格上,多用否定句是這篇新聞的語言風格,這一風格很好地服務于其內容的表達。
答案:本文用了一連串的否定句,像一條線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同時把奧斯維辛這個被納粹顛倒了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每個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內涵,值得細細體會。比如:
標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類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介紹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說“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這句話承上啟下,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一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結尾“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除了呼應前文之外,還突出了文章主題。意思是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吹竭@些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那些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9.解析:消息是我們天天接觸的一種文體,通過寫作練習進一步熟悉這種文體,對于我們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答案:略。
新聞兩篇課后練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