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 勇敢面對焦慮
時間:
未知2
高考心理
濟南考生王欣獲知自己被理想的大學錄取,心里既激動又有些害怕。再過一個多月就要離開父母到北京讀書了,要獨自面對新的城市、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這讓從沒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她有些不知所措,越想越怕,經常抱著被子偷偷流淚。
“在父母和老師的呵護下,只顧埋頭學習,對社會缺乏基本了解,生活自理能力差,這些都是當代高中畢業生的真實一面。”單如波對即將與父母分離的高考生提出建議:一、利用假期幫助父母做一些洗衣、做飯、購物等家務,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對要去就讀的大學和生活的城市以及大學生活多些了解,可以上網搜索,也可以跟在校大學生作一些交流;三、上大學前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獨立和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
韋志中分析說:“一個人的第一次分離是從母親的子宮里來到這個世界,從此,就踏上了一段不斷要經歷分離的路途。離開家到幼兒園,從媽媽身邊走到社會等,一生中要經歷好多次的生離死別。心理學稱之為分離焦慮,屬于正常的心理反應。這些分離如果處理得恰當,可以讓一個人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還可以擁有更高的幸福感,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反之,就可能導致心理創傷。分離焦慮需要科學地處理,焦慮往往是對未知的一種想象性的心理體驗,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感到無力應對產生的這種體驗,會隨著設想的危險沒有被證實,而逐漸消失。還有一小部分個體,因為自身心理素質過低,會在沒有驗證之前就挺不住了,這就需要身邊的人給予積極的支持,或者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干預。在開學初期,針對新生開展適應性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對王欣這樣的同學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