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考生多“焦慮” 專家兩招治“考前癥”
時間:
未知2
高考心理
近日,不少考生家長給記者打來電話反映:眼看就要高考了,自己的孩子卻出現了信心下降、度日如年等焦躁不安的情緒。對此,山東省招考院專家認為,學生的心態調整非常關鍵。同時,考生家長也要擺正心態,最好不要過分關心、督促孩子。
據了解,有些考生成績一向不錯,當前卻突然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整個人焦慮不安,度日如年,不知怎么打發最后的沖刺時間。
專家認為,學生這種焦慮煩躁表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在剩下的時間內,學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難度較大的題目上,而應適當降低難度,增強自信心。另外,不要拿自己的弱項和別的同學的強項相比,這樣只能滅自己“威風”,而且往往會產生許多消極的想法與暗示,勢必會加劇緊張。考生要學會多看到自己的進步,積極看待失敗與挫折,經常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
還有一些考生也很苦惱:高考越來越近了,自己卻不能心無雜念地投入復習,每天總覺得腦子里一片混亂,想做點什么來轉移注意力,卻老是靜不下心,很容易被外界的一點聲音所干擾,復習時總是走神。
專家認為,這種情況是由于臨近高考心理壓力加大所致。因為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容易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結果注意力更無法集中,整個人更是焦躁不安,形成惡性循環,難以自拔。遇到這種情況,考生可以通過自我暗示的方法,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此外,高考越來越近,部分家長如臨大敵,比孩子還要緊張,每天吃不好、睡不香,每天過分地關心、督促孩子,結果適得其反,搞得孩子更煩躁。(尹玉濤)(完)
據了解,有些考生成績一向不錯,當前卻突然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整個人焦慮不安,度日如年,不知怎么打發最后的沖刺時間。
專家認為,學生這種焦慮煩躁表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在剩下的時間內,學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難度較大的題目上,而應適當降低難度,增強自信心。另外,不要拿自己的弱項和別的同學的強項相比,這樣只能滅自己“威風”,而且往往會產生許多消極的想法與暗示,勢必會加劇緊張。考生要學會多看到自己的進步,積極看待失敗與挫折,經常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
還有一些考生也很苦惱:高考越來越近了,自己卻不能心無雜念地投入復習,每天總覺得腦子里一片混亂,想做點什么來轉移注意力,卻老是靜不下心,很容易被外界的一點聲音所干擾,復習時總是走神。
專家認為,這種情況是由于臨近高考心理壓力加大所致。因為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容易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結果注意力更無法集中,整個人更是焦躁不安,形成惡性循環,難以自拔。遇到這種情況,考生可以通過自我暗示的方法,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此外,高考越來越近,部分家長如臨大敵,比孩子還要緊張,每天吃不好、睡不香,每天過分地關心、督促孩子,結果適得其反,搞得孩子更煩躁。(尹玉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