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宗教改革專題訓練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專題訓練:選擇題
C. 宗教傳統有助于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
D. 德國統一后君主立憲政體專制色彩濃厚
2.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實質是( )
A.新教反對天主教的運動
B.一場反對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會的運動
C.資產階級反對天主教會建立本階級教會的運動
D.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反封建統治的運動
3.卡爾文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發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勞,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這一觀點反映了卡爾文 )
A.第一次提倡人們在內心世界中發現宗教 B.首次挑戰羅馬教皇至高無上的地位
C.用“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 D.主張沒收財產
)
A.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B.英國議會通過不《至尊法案》
C.德國君主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D.法國國王頒布了《南特赦令》
5. )
A.推動宗教信仰自由
B.否定教會權威
C.抵制天主教會的掠奪
D.傳播無神論思想
6.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熱情地宣傳和捍衛日心說,觸犯了《圣經》和教皇,被判處終身監禁。1983年,羅馬教廷正式承認,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是錯誤的。對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認識最準確的是
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對科學創新的一個機構
B.宗教裁判所用野蠻的方式維護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鞏固在宗教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C.宗教裁判所能夠及時地順應歷史潮流,做出正確決策
D.宗教裁判所反對日心說,因為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德國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天主教會到德國兜售贖罪券 B.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張
C.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試驗 D.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壓榨
)
A.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B.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C.認為個人通過《圣經》可直接與上帝聯系
D.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權
9.布魯斯·雪萊的《____會史》認為:加爾文強調上帝的主權反過來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國家觀。路德傾向于認為國家至高無上。……但加爾文教導說,沒有人(無論是宗教還是國王)可以要求絕對的權力。……加爾文教反對君主施行獨裁的思想是現代憲政得以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據此可知雪萊主要強調( )
A、以上帝名義反對君主獨裁 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義思潮發展的結果
C、加爾文教崇尚民主共和 D、宗教改革思想是現代憲政的核心思想
10.中世紀末期,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其根本原因是 )
A、教會是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B、教會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
C、教會對人民的影響無處不在 D、早期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亨利四世身著罪衣,立在城堡門口三晝夜,才獲得教皇的赦免。這就是卡諾莎之辱,又稱卡諾莎覲見。這件事集中說明當時
①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
宗教改革運動引起了歐洲的封建國王反對教會統治的斗爭
封建王權與超越王權的教會爭權奪利
德國并沒有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
A. B.C. D.
12.尼德蘭宗教改革的旗幟是( )
A.路德教 B.卡爾文教 C.英國國教 D.天主教
13.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的改革是( )
A.閡采爾起義 B.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爾文宗教改革 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14.從右圖中,你可以得到的最準確信息是( )
A.天主教會與封建王權爭奪權力
B.教會向民眾榨取“十一稅”
C.教皇懲處持“異端”思想
D.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
15.下列有關16世紀宗教改革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宗教改革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沒有關聯
B.宗教改革運動受到所有世俗貴族的鎮壓
C.宗教改革家與啟蒙思想家都抨擊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認為教徒自己可以通過信仰得救
16.
A、天主教會重農抑商 B、天主教會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C、天主教會對工商業的壓榨 D、天主教會不懂得經商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專題訓練:材料題
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讀圖:
出售免罪符 布魯諾受火刑 教皇為皇帝加冕
材料二:羅馬天主教會鼓吹:一個_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義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必須絕色棄欲、積功行善,諸如持齋、守貞、安貧、乞食、忍讓、施舍,服從教會、遵守教規、購買贖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徑。
馬丁·路德認為:靈魂得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會的繁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
加爾文認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與否取決于上帝預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選民發財致富,萬事順利,死后進入天堂,棄民則相反。
請回答:
⑴史學界有句俗語:“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歐洲”,請結合材料一中圖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教會、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核心主張分別是什么?
(3)材料二中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結合所學知識,評述他們的共同主張在歐洲歷史上產生的積極作用。
1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為西歐國家實現統一的障礙。
———吳于廑、齊世榮的《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引起個階級各階層的強烈不滿。……而教會的欺詐和無恥的掠奪,最終落到人民的身上……他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滿天主教會的統治,這不僅是因為教會是封建制度的強大支柱,而且因為天主教會的許多清規戒律對于工商業發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貴族則垂涎教會的財產,出于個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對天主教會的行列中來。
———吳于廑、齊世榮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恩格斯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回答,天主教會在西歐起到什么作用?
(2)結合材料2回答,有哪些階層反對天主教會?
(3)根據上述材料,說明西歐反封建斗爭為什么要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
19.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志著近代的開端。
——據(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⑴“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在歐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國的宗教改革為典型。三國宗教改革的發動者分別是誰?
⑵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專題訓練答案
1.C
【解析】
試題分析:威廉一世受到天主教把團結互助視為社會責任的宗教傳統影響提出把工人階級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實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來。這說明宗教傳統有助于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所以本題選C。ABD項與材料意思不符。
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借助宗教傳統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D
【解析】
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本題的四個選項均是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正確的描述,但是最全面、最深刻的還是選項D,所以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實質只能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反封建統治的運動”,本題是一道典型的最佳選擇題,一定要找到最佳的答案。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實質
3.C
【解析】
試題分析:分析題干,從卡爾文闡述的話可知,實際他強調了財富來源于上帝的恩賜,這是一種明顯的“先定論”,是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
考點:歐洲宗教改革
點評:此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理解題干強調的主旨,聯系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判斷。
4.A
【解析】
試題分析:《九十五條論綱》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考點:宗教改革
點評: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 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5.C
【解析】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一個真悔改的_,即令沒有贖罪票,也完全脫離了懲罰和罪債”,強調的是既使不交贖罪券,通過信仰一樣可以免于懲罰和犯罪,其目的在于抵制羅馬天主教會的掠奪,故應選C。
考點:·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6. B
【解析】略
7.A
【解析】略
8.D
【解析】略
9.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布魯斯•雪萊的認為:加爾文強調上帝的主權……但沒有人(無論是宗教還是國王)可以要求絕對的權力。此可知雪萊主要強調以上帝名義反對君主獨裁。B、C、D均和材料不符,故選A。
考點:加爾文改革
點評:加爾文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主張發財致富;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10.D
【解析】略
11.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題干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比較、分析,并作出正確認知和準確判斷,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根據題干材料關鍵信息“1075年1月亨利四世身著罪衣,立在城堡門口三晝夜,才獲得教皇的赦免1075年1月
考點:世界古代史·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王權與教權的斗爭
12.B
【解析】略
13.B
【解析】本題考查學
14.D
【解析】圖片反映的是“卡諾莎事件”。它是發生于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國王與教會斗爭的歷史事件。1076年年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堅持自己擁有本國境內的“神職授任權”,與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生爭執,結果被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開除教籍。根據慣例,亨利四世只得登上阿爾卑斯山,赤足披氈站在古堡卡諾莎城門前寒冷的雪地里等了三天,苦苦懇請教皇的饒恕。這就是史稱“卡諾莎事件 ”。卡諾莎事件使亨利四世保住了皇位,穩定了國內政局。卡諾莎事件也意味著羅馬教廷權力達到頂峰。
15.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宗教改革主張因信稱義,每個____徒有權閱讀《圣經》和理解《圣經》,宗教改革運動世俗貴族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解析】本題考查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分析材料,“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墮落行為”,從而阻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教會輕視商業并不代表重視農業,A項錯誤;C、D項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選B。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宗教改革運動勢在必行。
17.(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2分)控制人們的精神世界,壓制進步思想,迫害先進人士;(2分)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2分)
(2)“因行稱義” “因信稱義” “信仰得救”(6分)
(3)共同之處:信仰得救,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
積極作用:以人文主義的宗教觀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煥發出創新精神和生活熱情(2分);其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促進資本主義發展;(2分)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結合三幅圖片的信息:出售免罪符、火刑布魯諾、教皇為皇帝加冕即可從經濟、文化、政治等幾方面歸納黑暗歐洲的表現;(2)此題比較簡單,只要說出三者的主張就可以了。天主教會認為得救的關鍵在教皇,因此主張因行稱義;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注重因信稱義和信仰得救。(3)從第二問就可以得出答案,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宗教改革的相同點都是主張信仰得救。宗教改革的影響可以結合教材內容作答,主要從政治、經濟和思想等幾個方面分析。
考點:宗教改革
點評:宗教改革是西歐16世紀的繼文藝復興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主要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爾文宗教改革等。它打擊了教皇的權威,促進了人們的思想的解放,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18.(1)天主教會是封建統治的理論來源;占有天主教會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在各國享有特權。這一切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民群眾、城市市民、資產階級、世俗君主與貴族。
(3)內因:資產階級因資本主義發展尚不充分而較弱;外因:天主教會勢力強大。
【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地位。第(1)題結合材料提煉信息,特別需要明確的就是天主教在歐洲的地位。第(2)題則通過材料概括、歸納要點。第(3)題要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19.⑴馬丁•路德、加爾文、亨利八世。
⑵打擊了歐洲天主教的神權統治;為確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奠定了基礎;新教登上歷史舞臺;增強了歐洲民族意識,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使語言、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諸多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本問考查的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回憶所學知識即可,三國宗教改革的發動者分別為:德意志的馬丁•路德、瑞士的加爾文、英國的亨利八世。
(2)可從對歐洲天主教勢力的打擊、對宗教信仰自由原則確立的影響、對民族意識的增強、對人民思想解放的影響以及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