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怎么復習比較好
高考前歷史可以如何復習
1、目錄復習法,歷史和政治一樣,都屬于文科,屬于記憶為主的科目,目錄很重要,每一單元要涉及的問題一看就一目了然,每一個單元是一個主題,章節的題目用若干的子問題來陳述,從目錄來復習,綱目明確,可以總體把握,做到宏觀心中有數,居高臨下全面看問題。
2、提綱復習法,根據目錄的線索,整理出每一個單元的復習提綱,把整個的知識點整理、歸納、系統化,這樣復習的知識點全面,再按計劃有重點地復習。
3、結合習題綜合復習法,歷史和政治都有相配套的習題冊,復習一單元后,可以重新翻閱本單元習題,再一次查漏不缺、進一步鞏固本單元的知識點,也可利用網絡下載一些本單元的習題再做,這樣的反復,會使知識更加的熟練、全面。
4、反復復習法,根據記憶遺忘規律,經常的反復及時復習,第一遍可能用2小時,反復復習的效果省時高效,即把厚書讀薄的道理。
高考歷史有什么復習方法
第一輪復習,主要目標是打基礎。
把課標和教科書專題的體例初步轉換為通史體例,初步形成古代——近代——現代的歷史時空觀念。梳理考點,抓住高考關注的“必備知識”;突出重點,掌握必考的重要史實、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拓展視野,在重點內容上補充閱讀材料,拓展知識視野;深化理解,站在歷史專業高度理解主要史實和概念;學以致用,在理解基礎上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第二輪復習,主要目標是通史下的歷史專題的知識網絡定型。
加強專題限時訓練,以專題知識為主線,以高頻考點為重點,注重專題的橫向聯系,深化理解,形成立體的知識網絡;強化大題量專題限時訓練,有效提高答卷速度,著力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議在這個階段合理控制考練密度,專題限時訓練與專題復習配套。
第三輪復習,主要目標是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內化規范。
進行組合訓練,全面提升。在進行各種規范訓練的同時,以某一模塊為抓手,嘗試多角度切入,融會貫通主干知識。通過綜合考試、拓展閱讀、單題突破、真題再練、錯題重做等方式合理搭配、交叉進行,全面提高閱讀理解、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
7.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8.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以直達百姓。
11.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顯著不同點,是最高統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統治地方,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可以通過各級官吏直達百姓。
12.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13.三省六部的運行程序: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實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15.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其特點: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職權過于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了冗官局面。
16.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作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17.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18.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相權,強化皇權;二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及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
20.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直接目的是解決地方割據問題;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21.宋初收精兵:設“三衙”統領禁軍,發兵權歸樞密院。
作用:實現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
22.宋初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權力;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下設通判監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錢谷:地方財賦運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維護了統一與安定。
24.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基本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同時,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的教訓,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六部。所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26.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發展變化的趨勢是相權逐漸被削弱,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27.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變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書一省制(元朝)→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增設軍機處(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間設軍機處,最初只參與處理西北軍務,后職權擴大,可參與處理機要事務。但只能跪奏筆錄,上傳下達。
29.清代軍機處的設置簡化了政務手續,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高中的歷史講的內容和初中完全不一樣,高中歷史很深奧,并不是憑看幾眼課本就能理解的,高中歷史最關鍵的就是你要理解,所以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要學會上課認真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么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并設法記牢。什么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